2023年,中国为环境保护作出了不懈努力,在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外媒感叹道,如果想对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充满希望,那就看看中国。
2023年,中国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交出答卷。多米尼加《今日报》网站发表的文章认为,在2023年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放眼全球,中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管理下,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中国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保护和保存其自然资源的举措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巴西《论坛》杂志写道,中国正在北部筑起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报道表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在边境地区管理着大片牧场,2023年春季休牧草场面积达9300万亩。实施季节性的休牧政策以及为牧民家庭发放政府补贴,体现了中国政府为打造北方“绿色长城”所做的生态努力。
“中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援引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表示。该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度空气质量寿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减少约40%。报告认为,环境改善意味着普通中国公民的预期寿命可延长2.2年。
近段时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刷新“进度条”。彭博社发文称赞了中国的一项可再生能源项目,认为中国将完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发电装机容量部署行动,这项行动有望在整个能源行业引发一场巨变。该文章援引能源分析师科西莫里斯的话表示,“这令人兴奋,这是史无前例之举。”
英国“碳简报”网站则关注到中国太阳能发电领域“出现显著增长”。报道表示,“中国2023年新增的装机容量是美国总装机容量的两倍多。如果将2023年中国扩建的风能、太阳能、水力和核电加起来,相当于法国的总用电量。”
“在今年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新增的太阳能发电量超过德国迄今的装机容量。”美国《外交政策》在报道中说。德国《青年世界报》发文称赞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超车道上。多年来,那些看似宏大的目标一直超额完成。中国原计划到2030年使光伏发电和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吉瓦以上,现在看来其打算提前5年实现这一目标。这正是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常态。”
中国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政策举措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诚意与担当。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未来气候保护合作发表共同声明。德国《明镜》周刊网站刊发文章说,双方愿意共同发表这样的意向声明,是一个好消息,同时这一声明体现了中国在气候和能源领域日益增加的自信。英国“碳简报”网站分析说,中国的自信首先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出现“历史性增长”,同时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电池等减排技术工业生产能力的投资出现热潮。报道也说:“这对地球上的其它国家来说是个好消息。”
《日本时报》网站刊发评论文章高度认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文章表示,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值得许多国家借鉴。目前全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净零经济方面的进展普遍令人失望,但中国是例外,中国通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使碳排放大幅减少。
“2024年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时刻。”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文称,“这一时刻将被铭记”。文章表示,煤炭在中国的地位正在被取代。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在一篇报道中赞叹道:“如果你想对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充满希望,那就看看中国。”(海外网李芳)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