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神秘莫测的喀斯特地貌、青衣罗带的碧透漓江、秀美壮丽的山川梯田、山环水绕的俏丽古镇……这些元素巧妙组合在一起,绘成了广西幽雅绰约的山水画卷,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在壮美大地上留下璀璨诗篇。
在“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后,更指向的是广西重要的生态区位。自南向北,广西依次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形成了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在亚洲生物链物质流和能量流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此外,广西森林覆盖率极高,仅北部湾地区的森林就能够吸收华南地区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缓解和阻止广东地区工业废气继续向北漂移,起到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的作用。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广西在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使命在肩,责任如山。从保护天然林到停伐护绿,从治理石漠化到保护红树林,再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近年来,广西立足林业、发展林业,取得了森林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位,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位的好成绩,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史诗。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广西的广袤大地被紧紧拥抱于炽热的怀抱之中。此时,在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古零社区弄拉屯悄然绽放出了一抹令人惊艳的翠绿,山岗上一丛丛、一簇簇的植被挺拔矗立,让人心旷神怡。然而,眼前这满目苍翠的土地,在十几年前却是一片的嶙峋石山。彼时,“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将弄拉的山林砍伐殆尽乱砍滥伐,滑坡频发,全屯29座山头中,12个弄场都是石漠化重灾区,满山不见一点绿。
在经历过水荒粮缺、山洪暴发的惨痛代价后,村民们开始意识到植被的重要性,停伐护绿成为了弄拉屯最重要的任务。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弄拉屯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砌墙保土等方式,种植竹子、柏树、樟树等1.6万多棵,使210多公顷石漠化土地重新“披上绿装”,每一片山岗都散发着勃勃生机。
以“弄拉护绿”取得的成功作为开端,2008年起,广西开始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余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达51.53万公顷,并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经验。
在平果市旧城镇康马村,的地块上种满了能固水保土的剑麻,不仅有效遏制了当地石漠化蔓延,还能将剑麻变现,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工作人员因地制宜,筛选出32种具有固氮、耐旱、水分养分资源活化等功能的植物,建立20亩优质种质资源圃和1.2万亩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草—药复配示范区;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建设了王烈水库,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稳定水源,并种植任豆、竹子等特色林木让光秃秃的石山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一系列的“绿色成绩”表明,广西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的良性发展之路。
山间绿意似画卷,海边红林映彩霞。当绿色植被守护着广西壮丽的大山时,也有一群在水中扎根的“海洋卫士”在保卫着广西蔚蓝的海岸线。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护岸减灾、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碳汇、净化水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红树林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的省份,近年来,广西在红树林资源保护和修复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保护红树林资源,广西于2018年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截至2022年,全区累计新增营造红树林224公顷、修复现状红树林588公顷,占补平衡异地补种红树林7.23公顷。此外,广西还积极开展了红树林良种繁育研究,已成功培育出桐花树、红海榄等多个品种的红树林种苗,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地处粤桂交界处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于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开展统一治理前,当地因引海水倒灌养殖或围海养殖,排放养殖废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树林生态保护。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北海市、县林业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先急后缓、分期分批、生态补偿的方式,将红树林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区域逐步推进养殖场生态化清退改造,不仅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许多全球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来到保护区安家。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国土科学绿化,连续15年每年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人工林面积达1.3亿亩,持续稳居全国第一位,在广西大地上绘就了美丽的“丹青图”。
广西人工林的主体之一是松杉桉领军的用材林。目前,广西松杉桉总面积超1亿亩,以占全国约5%的林地生产出全国约50%的木材,单位林地年均产材量居全国前列,如此成就首先得益于广西林科院长期以来对松杉桉三大树种的创新性、领先性研究。
一是培育松树优良树种。广西林科院精心培育的桐棉松种源及其第一代优良家系在生长效率上处于同种类领先水平,每亩年蓄积生长量分别达到2.31立方米和2.61立方米,这一成就连续两次改写了中国马尾松生长速度的最高记录。截至目前,广西松树种植总面积已达3475万亩,占据了全区人工林面积的四分之一,其松脂产量更是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我国林业资源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是创新杉木种业工程。自1957年起,广西林科院便致力于杉木丰产关键技术的深入研发,通过不断创新种业工程技术,使杉木每年生长2厘米粗、2米高,每亩地生长量更是达到了2立方米,这一数据较之于国家标准实现了整整一倍的增长,彰显了广西在杉木育种与栽培领域的卓越成就。
三是选育桉树良种优种。桉树自上世纪80年代系统引种、规模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国产木材的冠军树种。多年来,广西选育桉树良种52个,在我国华南地区及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累计推广造林超1亿亩,良种使用率100%。桉树良种每亩年均蓄积生长2—3.2立方米,比普通品种增产70%—80%。
科学技术孕育了优良的人工林树种,也造就了生生不息的“永丰林”。近年来,多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在广袤林地上施展了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变革。通过套种高价值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短伐改长伐、皆伐改择伐、纯林变混交、低值变高值”等方式,将原本“低值短伐”的桉树林实现了“高值永丰”的华丽转身。
在广西七坡林场,原本桉树纯林的单调景象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混交林的绚丽多彩。十几年前,该林场在桉树进入采伐周期时,就与广西大学开展合作,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将桉树伐掉,同时补种大花序桉、红锥、米老排、火力楠等高值乡土树种,以套种的方式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林场综合价值。如今,已经历过两轮采伐周期的七坡林场迎来了它的第三个7年采伐周期,待林场人工种植的树木均已采伐完毕时,林地上留下来的全部是自然落果生长出来的高值树。
在广西雅长林场,也有一项创新性实践正徐徐展开。2020年至2023年,雅长林场先后在1.2万亩生态林间,点植23万余株被当地人叫作“土格木”的香合欢高价值乡土树种,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与此同时,该林场实行分级采伐制,规定生态公益林划为国家一级的,依规完全不能采伐,划为国家二级和自治区级以及市县级的,则允许申请配额按程序审批适当择伐,极大维护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除了国有林场的科学改造,广西还十分重视义务植树及绿化苗木稳定供应。全年完成义务植树8000多万株,建设24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定向开展实体义务植树活动483次,以及培育造林绿化苗木11.94亿株,建成乡土珍贵树种种子园17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97.69%的好成绩也让广西在国土绿化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探索出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绿化模式,为祖国兴绿提供了“广西方案”。
在广西的辽阔天地间,自然以它独有的韵律编织着无尽的绿色诗篇。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广西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照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路。
清晨,走进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光轻柔地穿透轻纱般的薄雾,轻轻拂过猫儿山那层峦叠嶂的翠绿,为山峰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辉,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此时,鸟鸣声和各种野生动物在山间跳跃的声音此起彼伏,清脆悦耳,仿佛是大自然最动听的乐章,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保护区内原始森林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高达96.48%,有原始森林15158.4公顷,是广西原生性最强的水源林林区之一。为保护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自治区及桂林市林业部门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力度,打造“一中心五平台”智慧监管体系,利用遥感、视频监控、自动传感等监测技术手段,加强保护区的实时动态监控能力,并设立13个管护站点,通过管护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人员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为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打造了一个温暖的“诗意栖息地”。
当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鸟飞过漓江,在水面上溅起圈圈涟漪时,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黑叶猴等珍稀动物正在藤蔓上欢乐地玩耍。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着力推动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不仅配备了专职护林员,组建集森林消防、应急、维稳等于一体的应急专业队伍,还聘请了保护区周边25名村(社区)“两委”负责人作为兼职护林员,全面加强外围控制带管理,形成以各级林长和护林员为依托的巡查巡护队伍、以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依托的综合执法队伍等“两支队伍”力量,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责任,使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8.9%以上。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07种,其中包括黑叶猴、林麝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5种,维管束植物211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总量比2013年增加了104种,为保护我国南方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西近年来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78处、自然公园145处,在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桂林漓江和环江木论已被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列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已然成为广西在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世界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更好地承担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任,广西将与贵州联合创建位于黔桂喀斯特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地理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持之以恒打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张牌”,书写着壮美广西的生态新篇章。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无论是生态修复、兴绿护绿,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都是广西林业系统为守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所做的努力。在广西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广西林业人始终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上,为厚植美丽中国底色贡献广西力量。(莫鸿鲲李建平陆文心)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