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交织叠加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克难奋进、勇毅前行,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进中提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我们牢牢把握宏观政策同向发力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需求不足的不利影响,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增长4.5%,上半年增长5%,前三季度增长5.5%,全年增长5.7%,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营主体超过206万户,“四上”单位达到1.7万家,城市能级跨越提升,武汉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
这一年,我们积极抢抓国家战略聚焦叠加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全力推动“两个优势转化”取得新进展。科创中心建设提速提效,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入选国家5G工厂9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获批建设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279万标箱、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发展优势加快重塑,武汉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这一年,我们充分依托城市发展不断积累的坚实基础,有效应对多重目标平衡的现实挑战,全力推动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开通运营地铁19号线号线二期和国内首条城市空轨,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40公里。新增城市骨干道路58公里、停车泊位15.2万个、充电桩7.08万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96个,新改建各类公园108个、绿道103公里。6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生活条件更加便利舒适,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一)坚持扩内需稳增长,发展态势向上向好。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政策向稳增长聚焦、服务向稳增长发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出台扩大消费系列政策,举办促消费活动2300余场。开业武汉京东购物中心、越秀国金天地等6个大型商业项目,新增312家品牌店、旗舰店,打造11个直播电商集聚区,建成22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特种兵式旅游”火爆,城市烟火气升腾,接待游客3.33亿人次、增长62.4%,武汉持续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实施“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17个,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464个。助企纾困精准有效。实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8.7亿元,惠及经营主体53万余户。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站510家,发放政策性担保贷款180亿元,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增长21.9%、25.4%、25.8%,净增中小企业10万家以上。
(二)坚持抓创新重应用,科教优势加快转化。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突出以“用”为导向,接续实施“410”工程,不断增强创新动能。平台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东湖科学城建设聚势突破,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和新建,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武汉。成果转化基础更加坚实。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24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27家,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各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198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4.56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2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1。
(三)坚持调结构提效能,产业发展量质并进。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开工建设长飞半导体、采埃孚汽车部件等26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海康威视、东风猛士等126个亿元以上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6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突破300家,江夏区获批汽车零部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9个、居副省级城市第2,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整理和提升工业园区51.7平方公里。服务业加快扩量提质。新增总部企业39家、金融机构8家,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达100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75万亿元,举办会展等活动1010场,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数字经济加快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接入企业数突破185亿个、2.1万家,均实现翻番,获批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双智”试点城市验收考核全国第2。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完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运。元宇宙数字产业基地开放运营,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4个,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30家,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都市农业加快特色发展。开工建设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江城百臻”获评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
(四)坚持强功能优品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树牢人民城市理念,狠下“绣花功夫”,提高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城市规划不断完善。优化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武汉新城、长江新区、军山新城等区域规划,发布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城市风道规划,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更优。交通路网日益畅通。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汉南长江大桥、轨道交通新港线个城建交通项目开工建设,武大、武阳、硚孝二期3条高速公路开通运营,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线个路网节点项目建成,畅通微循环路123条、断头路21条,优化完善慢行交通设施150公里,开通定制公交线条,市民出行更畅。城市更新有力实施。启动11个单元更新改造。新改建140公里排水管网,消除19个易渍水点,完成196处二次供水、440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开工117个一流城市电网项目。整治标牌标识、线余个,实施架空线条道路沿线处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改造,更新井盖3.6万个,城市韧性更强。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武汉都市圈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组建运行,开工建设天子山大桥,打通6条城际断头路瓶颈路,开通5条城际公交,实现1000项服务事项“一圈通办”,区域融合更好。
(五)坚持推改革促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围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开放协同发力。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实施110项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武汉城发集团、投控集团、文旅集团实现战略性重组,武汉城建集团、金控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分别上升41位、25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卓尔控股、九州通医药、恒信汽车等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逸飞激光、武汉蓝电、开特股份等10家企业上市和过审,武汉在全国“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居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十。构建供应链体系,华纺链、长江汽车等5个供应链平台组建发力。政务服务持续提升。推出134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事项,完成28个行业领域“一业一证”改革,武汉连续两年居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前十。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武汉自贸片区一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三大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增长12.5%,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25家。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设计双年展、华创会、汉交会等重大活动60余场。
(六)坚持保生态护环境,美丽武汉底色更足。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有力有效。持续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江豚逐浪”的生态美景更加灵动。污染防治攻坚强力推进。建成东湖、机场河、黄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项目,新改建污水收集管网257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4.5万吨/日。建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7个,原生生活垃圾首次实现“零填埋”。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创建“无废工厂”54家。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完成124家企业排污权交易,新增光伏、生物质发电等装机容量42万千瓦,更新新能源出租车、城市配送车辆1.3万台,获评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湿地花城建设出新出彩。百里长江生态廊道16个节点项目全面启动,洪山江滩、杨泗港都市T台等9个项目建成开放,新增江滩公园162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005公顷、林荫路102公里、绿色驿站102个,武汉动物园完成改造开园。建成美丽乡村项目218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蔡甸区、黄陂区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坚持惠民生守底线,人民福祉持续增进。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共同缔造,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支出占比78.8%。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29.26万人,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30.6万人,帮扶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5万人,建成户外工作者驿站1094个。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十九连增”,城乡低保综合提标4.1%。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72处,新开业老年人助餐点50个。建成棚户区改造住房3.2万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86万套(间),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871户。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增托育机构210家、托位1.1万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89所,新增学位6.54万个,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同济医院军山院区等6家三甲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全面竣工,全市各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开工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新建城市书房22个,全年观影人次超过2990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入选世界最佳遗产项目。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武汉马拉松、渡江节等品牌赛事影响力日益扩大,武汉运动员创亚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化解,安全生产事故、刑事警情起数总体下降,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一年来,我们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各方面监督,办理市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370件,办理市政协建议案3件、提案559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9件。
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扎实开展,国家安全、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对口援疆和结对帮扶等工作深入推进,消防救援、信访、档案、保密、参事、文史、审计、统计、仲裁、气象、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谱写壮美华章。回望世纪疫情发生以来的四年,我们一路栉风沐雨、一路顶压前行,战胜了接踵而至的疫情、汛情、旱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挑战,经受了“一难、两难、多难”的严峻考验,英雄的城市浴火重生,英雄的人民昂扬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领航掌舵,我们始终牢记习“三个一定能”的殷殷嘱托,始终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实现了疫后重振、强势复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根本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推进“两个优势转化”,聚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坚决扛起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重要责任,坚持强担当、勇争先、善作为,以一域精彩为全局添彩;得益于在市委团结带领下,市人大、市政协鼎力支持,社会各界倾力协作,全市人民一起拼、一起干,共同书写了新时代新征程英雄城市的奋进篇章。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驻汉单位,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武汉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武汉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持续恢复基础还不稳固,投资、外贸增长乏力,汽车、钢铁等行业仍然承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动能转换有待提速。城市更新还要加快,精细化管理还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还要深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压力较大,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力作风还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推进解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设定上述目标,贯彻了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重要要求,体现了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我们将始终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稳”的着力点,找准“进”的发力点,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和条件,全力争取更好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实施29个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23个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着力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特色小镇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搭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增中试平台3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万家。布局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着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推动科教融合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推进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实施职业教育“双优计划”,打造光谷、车谷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人才汇聚高地。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认定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支专项人才等1000人以上。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建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优化创新促进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2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增强产业基金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汉融通”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力争科技贷款增长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打好科创中心建设“主动仗”,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二)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坚持新老并举,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以链主项目推动钢铁、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加快建设宝武高端取向硅钢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韩石化2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等项目,滚动实施600个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新开工奕斯伟硅材料基地、中信科移动等23个50亿元以上,大全电磁能、华工正源超高速光模块等30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投产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楚兴电子一期等7个50亿元以上,光迅高端光电子、博雷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15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全力推进烽火智慧光网、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等1600个在建工业项目。推动东风岚图、吉利路特斯、上汽通用奥特能等加速释放产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促进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工众宇燃料电池、普宙科技、武汉卫星产业园二期等30个重点项目,力争氢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努力打造氢能城市和中国星谷,积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一业一策”制定推进措施。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深入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整理工业净地20平方公里、提升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楼宇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家,打造武汉精品35个、湖北精品20个,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做强服务业新支撑。扎实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提档升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升级和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引进总部型金融企业,新增上市企业1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30家以上。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组建工业软件创新联合体2个以上,新增软件产业载体100万平方米。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完善国博中心等场馆配套功能设施,积极引育高端酒店品牌,举办会展等活动1000场以上。加快建设世界“设计之都”,打造设计产业示范街区、示范园区、创意社区10个以上。加快发展养老、育幼、家政、健康、休闲等品质提升类业态,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5个。
开拓数字经济新赛道。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创建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工程。启动“万兆城市”建设,加快“E级算力”部署,推动高性能算力规模超2000P,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实施数字核心产业提升工程。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建10家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成“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5G工厂30家,新增数字化产线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工程。聚焦元宇宙、大模型、区块链、北斗技术等新兴领域遴选10个揭榜项目,发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200个以上。争取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打造“双智”协同发展示范先锋城市。
武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镇。我们要知重负重,勇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以“闯关”的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产业强市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三)奋力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持稳预期、扩内需,不断厚植发展的内生动力。
千方百计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适应数智生活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电商示范基地,推进汉正街、红T时尚创意等直播电商集聚区更好发展。扩大品牌消费,实施老字号振兴计划,支持开发国货“潮品”,评选推广武汉十大伴手礼、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和十大特色美食街区,引进首店200家以上。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银发经济、亲子经济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举办演出活动1.5万场次,支持发展演艺经济,打造“演艺之都”。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加大促消费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相约春天赏樱花”等活动2000场以上,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找准拉动消费和促进投资的结合点,挖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需求,形成持续扩大消费的新支撑。优化提升消费环境。深入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打造100个省级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加快建设武汉华联高端购物中心等6个消费新地标,大力培育江汉、江岸、武昌等3个区级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提档升级汉正街、楚河汉街、远洋里商业街3个特色街区,集中打造吉庆民俗街、户部巷等13个夜间消费集聚区,推进500处早夜市规范外摆经营,让繁花似锦的都市,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现代生活的韵味。
全力以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实施“项目投资比拼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机制,签约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5个、百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数量增长10%以上。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十百千”工程,储备实施87个百亿元级、964个十亿元级、1965个亿元级项目,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20个以上,续建亿元以上项目1900个。突出抓好项目服务保障。深化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建立完善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加强“五率”考核,大力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争取增发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
多措并举构建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安居链、九州医药等5个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支持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国贸等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组建光电子、高端装备、供销、农业等领域供应链企业,引育一批快递、仓储、货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龙头企业,对接融入全省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服务“商网”,有效衔接供需,融通消费投资,更好畅通经济循环。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带动的是未来的消费。我们要筑牢有效投资“压舱石”,激活潜在消费“新蓝海”,塑造大武汉大市场新的辉煌!
(四)奋力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筑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聚焦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实施20项“微改革”“微应用”,推进120类高频电子证照“免提交”,新增30项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办理事项。在10个重点领域探索营商环境集成创新改革,启动武昌、汉阳等6个区域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培育“七万工程”,着力破除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支持拓宽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应用场景,组织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活动100场以上,新增普惠小微贷款700亿元,着力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深入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柔性执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畅通政企交流渠道,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扎实推进“五经普”,精准落实惠企政策,力争“四上”单位达1.85万家、经营主体超225万户。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氛围,让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茁壮成长。
系统提升枢纽链接功能。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抓手,实施枢纽通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积极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新城站建设,基本建成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天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完善阳逻港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规划建设5个枢纽经济示范区,培育10个进口商品集散中心,谋划建设一批物流分拨中心,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加快实施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武汉项目,布局建设联动创新发展区,打造武汉自贸片区升级版。着力建设中法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区,推动三大综保区差异化创新发展,搭建对欧交流平台,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开展“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外专业展会150场,建设10个跨境电商产业园,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0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友城常青”和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有效开展城市形象传播行动,积极扩大武汉国际“朋友圈”。
我们要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聚资源,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支点建强、把枢纽做实,加速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
(五)奋力推动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切实加强规划管控。完善全市一体、科学高效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市、区、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法定化和村庄总平面图规划全覆盖。优化滨江环湖临山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科学管控天际线、山体线、水岸线,持续塑造“极目楚天舒”的城市意境。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建控”并举,稳步实施城中村、景中村改造,积极推进33个更新单元改造,完成2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加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武昌古城、汉阳古城保护利用,修缮改造延庆里、民众乐园等4处特色里份和历史建筑,优化提升昙华林、黎黄陂路、一元路3个特块。深化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持续增强综合承载力。实施交通优化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和平大道东延线号线个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实施额头湾立交、常青立交等8处路网节点改造,建成绿色大道、通顺大道南延线条骨干道路,开通前川线号线条轨道交通线。实施火车站、景区、商圈等重点部位交通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20条,建成微循环路100条,优化微循环和定制公交线万个。持续完善市政设施,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450公里,安装居民户内燃气安全设施100万户,基本完成全市二次供水改造,加快构建全市供气、供水、停车“一张网”。
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家具”维护管理,统筹推进架空线入地、箱柜整治和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开展150条主次干道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修复人行道20万平方米以上,更新井盖4万个以上。实施300处背街小巷、100处以上空置地块环境综合提升,新改扩建150座城镇公厕,完成300座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微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2万个,建成分类收集设施1500个,改造收集转运站50个。加强行业监管,不断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深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一网统管”。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让城市赋能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
(六)奋力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好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集约型内涵式发展。
做大市域发展能级规模。推动主城区转型提质,支持7个中心城区做强数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实施“工业上楼”,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4个副城产城融合,支持东湖高新区加快建设武汉新城,大力发展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光谷;支持长江新区加快建设江湾、五通、阳逻3个组团,大力发展低碳、健康、智造产业,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支持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军山新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中国车谷;支持临空港经开区加快建设国家网安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中国网谷。推动4个新城区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支持常福新城、纸坊新城、天河航空城、航天新城扩容提质,增强城关街道和中心镇(街)集聚力,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大力实施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十大产业和平台项目,完善交通、市政、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培育集成电路、激光等产业集群,建设总部经济等7个功能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完善武汉都市圈“五同”机制,推进5个高速公路项目、5个断头路瓶颈路项目建设,加快市域(郊)铁路一期项目筹建工作,提升共建园区合作发展水平。
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产业合作,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机制,推进与长株潭、合肥、南昌都市圈联动发展。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和省内结对帮扶工作。
我们要坚决扛起先行区建设主力军的重要责任,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以一域服务全局,同心协力把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
(七)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凸显大江大湖湿地城市特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加强生态修复。完成5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武船片堤防改造、江汉碧道一期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国家储备林10万亩,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四水共治”。新改扩建将军路、竹林湖等5座泵站,新增外排流量200立方米/秒以上,新建排水管网100公里,建设21座初雨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24万立方米。建设湿地花城。巩固后官湖、藏龙岛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成果,推进沉湖湿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打造“两江四岸”重点区块,实施武汉关阳台、汉正阳台、“一桥两山”等重点工程。持续扮靓特色花漾街区,建成南泥湾大道等20公里月季花带快速路,实施芳草路等26条樱花、紫薇特色路改造。提升发展大道等80条道路绿化品质,建成东湖绿道三期、环汉口绿道二期,新建绿道105公里、林荫路110公里。新改建各类公园110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实施500个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省考核要求,强化跨区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巡司河、汤逊湖等河湖水环境治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日,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完成4个土壤污染地块修复,推进500个“无废细胞”创建。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进钢铁、电力、石化等6类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实施节能降碳项目35个,建设改造充电桩8万个,新建换电站50座,推广新能源汽车15万辆以上。加快发展智能建造,新增装配式建筑2000万平方米。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依托“中碳登”打造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施城市降温“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行动,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百湖之市湿地花城、一城秀水半城山是武汉的靓丽名片。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更加生机盎然!
(八)奋力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全力抓好粮食安全和“菜篮子”稳产保供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建成智慧种养基地30个、保供基地300个以上。强化科技兴农,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武汉·中国种都”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配套项目15个,培育孵化科技企业30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9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好6个市、区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进汉南兰岛、木兰花乡等10个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江城百臻”农产品品牌集群。
加强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5个重点街(乡镇)、130个村(湾)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持续提升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成18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0个,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标准村120个。加快推进黄陂区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持续落实点状用地政策,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新增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村和进步村70个。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衔接项目400个以上。
半岛·BOB官方网站
强农固本是发展之要。我们要坚持政策向农业倾斜、资源向农村集聚、服务向农民拓展,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九)奋力推动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进“学子聚汉”工程,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30万人以上,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新增社会保险扩面39万人次,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预警,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兜底,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1万套(间)。
加强养老托育服务。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2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3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服务点)20个,新开业老年人助餐点50个,推进150个试点小区居家适老化改造。优化普惠性托育服务,支持发展托育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创建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5个,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推动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60所,新增学位5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教联体建设,遴选城区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高中教育整体提升、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加快普通高中领航学校、特色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夯实铸魂育人根基。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强化校舍、校车、食品、消防等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智慧平安校园。
加快健康武汉建设。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着力实施市第一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第三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医院的13个新建扩建项目,新增“平急两用”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床位500张。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医防融合机制,打造二级医院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家,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创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效。深化全民健身行动。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项目30个,复合利用公园绿地建设体育设施100处以上,启动建设武汉体育馆新馆、武汉新城体育中心。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启动建设武汉文学馆,加快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推动武汉图书馆新馆主体竣工,建成汉剧博物馆。建设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15个,打造“书香武汉”。办好长江文化艺术节、琴台音乐节、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深入开展“武汉以我为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龟山蛇山片区及“两江四岸”核心文化旅游区,投用新型文化体验船“古琴号”,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4个。加快长江音乐文化产业园二期、武汉数字创意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数字创意领军企业。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进中国长江博物馆(筹)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多谋民生,多解民忧,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年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确定的民生实事,涉及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我们要共同努力,把千家万户的事办实办好,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十)奋力推动平安武汉建设,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防风险、守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府澴河、通顺河、梁子湖、斧头湖等重点流域联防联治,完成江夏区载甫河、新洲区土河、黄陂区解放堰河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进杜家台蓄滞洪区主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江北、经开、长江新区三大市级政府储备粮库,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一流城市电网,完工25个变电站项目,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安山储气库液化配套项目建设,强化能源保障。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促进中小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风险。坚持开源节流,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推进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加强减灾示范创建和救灾救助准备工作,提升市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建引领,深化共同缔造,发挥青和居、东湖新城、智苑等社区示范作用,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体系,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强力推进反电诈攻坚和常态化扫黑除恶,切实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全面开展“平安社区”“无毒社区”创建。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档案、保密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健康发展。
使命如炬,初心如磐。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拼搏的姿态,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永葆对党忠诚。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一丝不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对党绝对忠诚熔铸于血脉中、体现在行动上。
践行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冷暖,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实事、为基层解难题。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坚守节用裕民,严肃财经纪律,市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压减10%、部门项目支出平均压减20%。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政府立法,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持续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勇于担当作为,砥砺实干作风。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提振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履职尽责强担当,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一抓到底的韧劲,扛得起重活、打得赢硬仗。敢闯敢干勇争先,始终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唯实唯新善作为,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注重策略方法,努力在多重目标中统筹兼顾、在多种挑战中克难求成。
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力戒、官僚主义。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持续强化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辉煌,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从头抓紧、干在实处,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