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体育综合APP下载在浦东新区航头镇,每户村民家的干、湿垃圾桶植入了一枚小芯片,有了这样的“实名认证”,村民每天扔多少垃圾,分得好不好,监管平台一目了然。
航头镇长达村,桶长的收运车和村民的垃圾桶都安装了智能芯片。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不仅村民家,航头镇每50-100户农户配有1名“桶长”,桶长负责收运各自片区村民家的生活垃圾。如今,每个桶长负责的收集桶和清运车,以及遍布航头镇各村的垃圾综合处置站,全都安装了智能芯片。
10月23日,航头镇城市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9年6月起这一智能监管平台在全镇铺开,在此之前,航头镇日均干垃圾产出量约210吨,到9月已减少至110吨;湿垃圾量从此前日均10吨上升至9月的60吨;可回收物也从日均8吨上升至98吨。
2019年3月,航头镇在长达村率先启动智慧监管平台。每天清晨五六点,该村的一名桶长王慧仙开着收运车到自己的片区,挨家挨户收运村民门前的生活垃圾。
每户村民家门口放着一组干湿两分类的垃圾桶,桶长过来后,把垃圾装进收运车上的分类收集桶。不过,现在收垃圾比以往多了一步操作——桶长会先把垃圾桶放到特制的收运车上“一键考核”。
“垃圾桶放上收运车称重时,芯片会自动感应,”王慧仙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感应后,收运车的显示屏上会有收运车编号、垃圾桶户主、垃圾桶类别以及测量的重量等基本数据。
此时,桶长通过检查村民干湿垃圾的纯净度,在屏幕的考核栏里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有优、良、一般、差等四个等级。而这些信息,都在收运时即刻传输到了监管后台,实时更新。
“如果桶里杂质不超过总量的5%,就给个优。如果分得很差,杂质超过40%,那就给差了。”王慧仙告诉记者,其实村民分得都挺好的,用自己的环保积分还可以在村里换肥皂、油盐等日用品。
长达村九组村民汪国章告诉记者,在推行智能监管之前,村里先开展了集中培训。他家平时两口人,每天干垃圾不到1斤,湿垃圾2斤左右,晚上睡前他把分类垃圾放到家门口。“现在已经习惯分类了,每天早上人家来收,分不好小桶长还要提醒。”
不仅如此,航头镇每个村都设有综合垃圾处置站(共8个综合垃圾生化处置中心),桶长把片区内收运的垃圾运到综合处置站后,每个站点的站长要再次对运来的垃圾进行考核,并再次打分上传。
“如果发现桶长发现村民分得不好,或者站长发现桶长收运时有混装混运,现在都可以实时监管到,做出相应的宣教和管理。”吴平说。
吴平表示,农村地区一直都采取集中收运垃圾的方式,单单依靠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时监督还不够。保洁员和村民都是熟人,时间久了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好意思给“差评”。现在结合安装芯片的垃圾桶、清运车、综合垃圾处置站,数据便实时上传,层层监管,信息也可以追溯,这样一环扣一环,便实现了垃圾全程分类监管的效果。
长达村的试点逐渐完善后,2019年6月起,航头镇在辖区13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智能监管模式。令人称赞的是,航头镇不仅把干湿垃圾分类,还实现了湿垃圾就近处置,制作堆肥。
记者在长达村综合垃圾处置站看到,这里有专门的生化处置设备。当桶长把湿垃圾送到这个站点后,站长汪能成一边检查还要一边再次分拣,提升湿垃圾纯度,然后,他把湿垃圾投入生化处置设备里进行处理。
“经过12-18小时发酵,湿垃圾可以制成有机肥。”航头镇副镇长范叶青说,目前产出的有机肥,都直接用在航头镇辖区的公益林、绿化养护带中,村民也可以免费来取用。
范叶青提到,垃圾分类的经济效益正在日益显现。以长达村为例,湿垃圾就地处理后,每年可节约后端转运处理费用3.5万元。同时每年产生的堆肥价值约1.2万元。
而整个航头镇的分类体系建立后,每年可节约34.57万元,在3年多时间可将一次性投入的118万元收回,从第四年开始每年净节约34.57万元。
范叶青表示,该镇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上门收集可回收物的服务。利用村里的小卖部、村可回收物集中堆放点等网络,把村民分散的可回收物集中,再由企业通过市场价回收。
“以前都是摇铃族来收,不稳定,现在统一回收效果很好,航头镇可回收物的量已经从平台建设前的日均8吨,上升到98吨。”范叶青说。
范叶青表示,通过建立垃圾分类智能体系,航头镇目前实现了垃圾分类质量评估、分类垃圾计量、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垃圾收运调配、湿垃圾就地生化处置等功能,这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