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傍晚,一场大雨把茂名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杏花村洗刷一新。刚从佛山参展归来的储良村党委书记莫潇、农村职业经理人冯德冰和村干部莫智淳一行三人,精神亢奋、干劲十足。
在过去的两日,莫潇三人带着当地乡村研学品牌“杏花研学”参加佛山的行业展会,与一家康养旅居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届时,杏花村有望又新增一业态。
在“全省农业第一县”高州,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建成全球最大的荔枝产业集群、全国最大的龙眼生产基地,全球每十颗荔枝、全国每十颗龙眼就有一颗来自高州。这里新业态蓬勃兴起的同时,新设备也在逐步升级,新模式在不断涌现,正全力推进农业由大向强转变。
不仅仅是高州,全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2元,比1949年增长451.2倍,年均实际增长5.9%。“三农”压舱石进一步夯实,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支撑。
走进位于茂名高州市石鼓镇九罡工业园的顺达农业产业园丝苗米加工中心,见到的是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机械,宽敞的车间里,一排排自动化机器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稻谷运输进来后,从这里入口。”在一楼的稻谷入口处,顺达农业公司总经理陈祥挺指着刚倒入入口处的稻谷说,稻谷会顺着输送管道向上攀爬,经过19道工序后,便成为商超货架上的优质丝苗米。
在丝苗米加工中心二楼智能操作间,大大的屏幕能清楚地看到稻谷的动向,经过初筛、脱壳、二筛、分离、碾米、抛光等工序,再顺着管道输送到一楼,完成自动打包、装车。
“整个加工中心,我们只需5个人就能实现日产200吨丝苗米。”陈祥挺说,这套全自动化的丝苗米生产线能实现从稻谷烘干、加工、分拣、包装一体化自动化生产,从田间收割的湿水稻,进入工厂后,18小时就能从一粒稻谷变成能上餐桌的稻米。
成立于1995年的高州市顺达农业公司从2022年开始拓展了业务,丝苗米加工就是新增业务之一。“我们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丝苗米加工中心,配置的都是当前国内先进的设备,目前可以说是粤西加工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大米加工基地。”陈祥挺说。
得益于业务的拓展和设备的更新,公司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去年的营收达到了3.8亿元,今年上半年就达到2.2亿元。
新设备的投入和更新,也让位于高州市石鼓镇深冲工业区的高州市天然水产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
该公司2008年开始做罗非鱼加工,但由于设备陈旧,产能跟不上来,董事长林家永看到,当前全省正在大力发展预制菜等食品加工业,于是2022年投入2000多万元对厂房进行改造,还购置了一批新设备。
在公司的加工车间,一片忙碌的景象,十几名工人动作娴熟:开片、去皮、磨皮、去骨、修整、分选、消毒、低温锁鲜、真空包装……几个流程下来,一包罗非鱼片就可以出厂被端上百姓餐桌了。
“这段时间出口订单都排满了,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订单。”林家永说,公司的营收也从2021年的100多万元跃升至去年的61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亿元。
支撑顺达农业产业园丝苗米加工中心产能的,除了公司近万亩自有生产基地外,还有横跨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宝光街道4个镇街的10万亩丝苗米生产基地。
位于鉴江河畔的宝光街道八角山车田尾村稻田位于10万亩丝苗米生产基地内,去年,村里将4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给顺达农业,困扰村民多年“种地不挣钱”的难题迎刃而解。村民刘成周家有6亩地,去年以10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出去后,自己“洗脚上田”,还做起了农业公司管理人员,负责监测水稻生长情况,每年工资收入3万到4万元,日子越过越舒坦。
迎来变化的不止是刘成周,顺达农业通过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带动、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采取租赁、合作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种植丝苗米,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在高州丝苗米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的15%以上。“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产值做到30亿元以上,受惠的农户将越来越多。”陈祥挺说。
顺达农业产业园丝苗米加工中心背后是猪肉制品加工中心,生猪屠宰分割、广式腊肠腊肉、肉肠等全自动生产线,冷库一应俱全,从分割到打包都由自动传送带和无数双机械手完成。
“项目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可加工肉制品10万吨、深加工肉制品4万吨。”陈祥挺说,目前公司开发了原味、香辣味、藤椒味、黑椒味等口味含肉量达85%以上的肉肠多达10多款,仅8月份销售额就有700多万元。
分界镇储良村是高州“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璀璨明珠,曾创下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是妥妥的“明星村”。
半岛·BOB官方网站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又一批美丽乡村崛起,这也让储良村开始思考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闲置民房变研学宿舍,民国大屋里上演中医药生动课堂,废弃龙眼枝叶成天然教具,村中的农田成为农耕文化研学课堂,村民变身助教、领班、炊事班长……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仅自然科学、农耕文化、国门生物、非遗体验等多个主题的半天精品研学课程场场爆满,“杏花研学”还成功举办了首期中型夏令营研学活动,数十名“上海娃”在杏花村度过了难忘的7日乡村之旅。这个暑期,“杏花研学”迎来学员超过1000名。
“此次康养项目成功落地的话,就意味着‘杏花研学’在继乡村研学后,正式闯入中老年康养赛道,距离我们‘打造文化艺术村落,接住城市流量’的目标更进了一步。”莫潇说。
依托“滩底古荔园”,高州市泗水镇大联滩底村引导“乡村小卖部”变身乡村酒坊、土特产店、乡村美食坊等,“庭院经济”活跃。村中老酒保说,以前酿的酒“论斤卖”,如今“论杯卖”。
乡村研学、庭院经济……眼之所见,这一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价值被发现、挖掘,传承和发展,一个个崛起的新业态背后正是高州乡村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雨水均匀,天气平稳,早稻产量增长了20%,也就意味着近400户签约农户也能实现增收20%。”广东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洪芳说。
广东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有12000亩丝苗米生产基地,其中,3000多亩是通过土地集约流转的方式建起来的自有基地,余下9000亩则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大大小小的近400户农户签约,以“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农户实现机械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
“如今种田也成了‘轻松事’!”石鼓镇农户林德强说,自己只需要做好田间管理,监测好病虫害情况,随时跟技术员保持沟通,遇到问题有专家团队指导解决,种出来的稻谷颗颗饱满,产量节节攀升。
产业园内的签约农户,在水稻育、种、收、加工,全过程都由农业公司提供技术、机械的支持,种出来的稻谷由农业公司根据品质,以高于市场价格5%至15%回收,农户再也不用为天气、技术、市场发愁。
“在我们的带动下,产业园内丝苗米商品化的程度更高了。”邓洪芳说,一些种植大户还依托浩田农业的丝苗米加工中心,做起了自己的丝苗米品牌,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转变,利润翻了几番。
被曝大规模闭店!有消费者曾斥巨资买了1000课时,多家加盟店“改名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