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早晨,广西南宁横县居民张先生都会提着两袋垃圾,分别放进街头的两个垃圾箱。“一袋是可回收的,另一袋是不可回收的,我们在家里就分好了。”张先生说。在横县,不管是城市街巷,还是乡间村屯,分装垃圾早已成为人们的自觉。
横县也曾面临“垃圾围城”“垃圾堵河”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2000年,横县决定在县城受垃圾污染最严重的西街、马鞍街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36户试点家庭得到了政府发放的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个桶放吃剩的食物、果皮、蔬菜梗等生活垃圾,另一个桶放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由此,横县成为广西第一个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县城。如今,17年过去了,横县城乡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密切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新模式,形成了“源头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处理体系。
“别看‘垃圾小事’,源头一乱,便‘方寸大乱’。”横县住建局局长梁永峰说,垃圾分类处理必须从千家万户的源头分类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群众意识不强的问题。为扭转观念,横县深入机关、街道、社区开展培训,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志愿者上街宣传等方式,大力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教育,让垃圾分类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乡村是垃圾分类处理的难点。在实施过程中,横县建设24个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通过示范点辐射带动,形成“三级四类,三统一”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三级四类”即:农户一级按干、湿两类垃圾分装放两个垃圾桶。经联社一级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厨余等可溶解类垃圾放入沼气池糖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保洁员拉到村垃圾处理中心;可回收类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危险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由村保洁员收集后送到垃圾池,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由县统一收集处理。村委一级建立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三统一”即采取统一收保洁费、统一收运垃圾、统一分类、集中燃烧的模式处理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实现垃圾化整为零。
垃圾分类收集,硬件建设必须跟上。横县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卫站,统一挂牌,统一管理。近年来,全县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购置钩臂垃圾车、后驱动垃圾清运车、环卫三轮车等环卫设备,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确保资金到位,采取“财政筹措一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一点、受益农民出资一点、企业和社会捐助一点、各级工作组帮扶一点、通过政策制度改革筹集一点”等方式,多方共同筹措乡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费。
垃圾分类后,有废有宝,如何变废为宝?2004年,横县建成一座垃圾处理厂,采用“敞开式抽气堆肥法”,可日处理堆肥垃圾10吨左右,并把垃圾加工后形成腐熟堆肥,这种价格低廉的有机肥被当地群众用到了茉莉花种植和果园里。不可堆肥垃圾中可回收利用部分卖给废旧品回收部,有毒有害垃圾由环卫站临时集中堆放作安全处理。由于大部分垃圾都被回收循环利用,需要填埋的垃圾大为减少。
横县还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处理市场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云表镇朝南村是蘑菇生产基地,村里引进工厂,将生产蘑菇的废料、果蔬菜皮及畜禽粪便等加工成绿色有机肥循环利用,成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在横县,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在校椅镇木力村润达畜牧有限公司,养猪无臭无味,垃圾无影无踪。“奥秘就在猪舍铺的‘床垫’上。”养殖场场长韦德超告诉记者,养猪场引进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猪在用秸秆、锯末粉铺垫的发酵“床”上吃喝拉撒睡,排泄物与发酵床内的微生物菌类融合后自然分解,零排放无污染。养猪的废料垃圾在3年后就成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投入果蔬种植。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