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官方网站东方网记者王泳婷5月26日报道:足不出户,仅通过一幅地图,即可对垃圾分类情况了如指掌?这件听上去有点科幻的事,如今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借助“一网统管”变成了现实。
作为全市首个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的现场点,长宁区虹桥街道立足“一网统管”,于一个多月前研发启用全市街镇一级首个“一网统管”垃圾分类场景运用1.0版,通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构筑“科技+管理”的新模式,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智慧化、精细化迈进。
一个多月以来,按照上海市2020年垃圾分类新的考评办法,虹桥街道实施了6轮一网统管垃圾分类检查,将居住区的新标准达标率,从4月上旬的59.2%提升到当前的93.2%,在最近的区垃圾分类第三方实效测评中,达到95.56%。
目前,虹桥街道辖区内148个箱房、67个投放点的地图撒点和案件信息联通;巡查、责任、核查、执法、清运5类人员力量在线处置均完成上线,箱房巡查打卡模块也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分类政策计算器、实效评估、打分模块也在积极筹备上线个已有点位的基础上不断扩达智能化设备应用的覆盖面,增强智能化手段效能。
图片说明: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地图”并随机点开一小区垃圾箱房的“身份证”
为了做到人员力量全纳入、箱房点位全覆盖、流程闭环全时段,一幅“垃圾分类地图”应运而生。这幅地图,是街道对辖区内148个垃圾箱房、90个大件垃圾堆放点及垃圾清运车辆重新排摸、采集,并与城市运管综合平台的GIS地图进行坐标匹配,经过叠加数据形成的。而辖区内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一张专属“身份证”,在地图上点击其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所属小区、责任单位、责任人等“身份信息”及“免冠照片”,让人一目了然。
此外,虹桥街道还将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发现和屏幕点位进行了投射联通,当监督员发现问题上报后,案件将根据正常状态亮蓝点、发现问题亮黄点、问题解决亮绿点、问题超期亮红点等页面显示,做到自动生成状态。
5月23日上午9时51分08秒,虹桥街道市容协管队队员杨素华通过政务微信系统“掌上”上报了一条备注为“垃圾暴露”的案件,并附上一组案件现场的照片,通过系统后台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包装满枯树枝的白色垃圾袋“躺”在某小区的垃圾箱房前。
与此同时,一个“黄点”在虹桥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内的“垃圾分类地图”上弹出,并锁定在杨素华所上报的案件位置。当天上午9时55分15秒,该“黄点”转为“绿点”成为已解决案件,“人”“机”联手完成了“巡查-发现-立案-处置-核查-销项”六步闭环流程。
“对于能够‘自发自处’的问题,我们的监督员在上报后直接现场整改,再拍照上传至系统,系统会自动核查予以销项。”虹桥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依托信息系统数据统计的优势,将工作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得以锁定问题、锁定责任,分类设置责任主体,采用压力累进的问责举措,压实责任到人。”
以往,作为监督员的杨素华在完成垃圾箱房巡查后,需要纸质填表、人工汇总,耗费大量精力“走流程”。“原先在巡查时发现问题,需要半天乃至几天才能处置完成,如今仅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杨素华告诉记者,5月23日上午他打卡了6个垃圾箱房,不但工作效率提高了,看着辖区环境变美自己也颇有成就感。
“作业车辆的调度曾是建筑装修垃圾清运工作的难点。”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借助“一网统管”系统,作业车辆的作业情况和轨迹可以实时掌控,方便以最优路线调度车辆,同时通过配备单兵系统,对车辆运行清运环境、小区道路、作业水平等状况实时直观掌握,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省心不少。
目前,虹桥街道“一网统管”垃圾分类运用场景1.0版已经对1280个案件落实了流转处置。用线上的数据流、管理流,带动线下流程全面优化,“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不仅好用,而且管用。
“我们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综合考评办法(2020年版)》,不断优化垃圾分类工作实效。”虹桥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下阶段,将不断扩大智能化设备应用的覆盖面,提升垃圾分类过程中发现的及时性、管理的时效性、处置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