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在线登录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由7名生物工程与生物科学专业大二学子组成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调查与发酵处理湿垃圾产物的提取及利用”实践团队开始了他们为期两周的实践之旅。
在生物工程学院田锡炜老师和张悦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深入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和小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上海垃圾分类新政策实施给管理监督单位及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并结合专业知识探讨垃圾处理和利用新方法、新思路。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居民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呢?对来上海游玩的游客们又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跟随实践团队的步伐,来一睹究竟。
实践之初,成员们来到上海市海逸公寓和丁香苑小区进行调查。据了解,居民原本对遍布小区的垃圾桶十分依赖。实施定时定点投放后,居民必须到指定的集中投放点和临时投放点扔垃圾。据物业负责人介绍,在条例施行前,居委会及物业就对辖区内的住户挨家挨户宣传,开展动员工作,并张贴相关公告。宣传到位了,在投放环节,除了小区物业的实时监督,还有志愿者轮班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效果十分显著。
分类后的各类垃圾由专业垃圾清运公司进行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对有害垃圾,让有资质的单位做无害化处理。对湿垃圾,进入湿垃圾资源处置中心,将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回收再利用。对干垃圾,则可以焚烧亦可以填埋,处置过程中仍可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
物业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实施之初,大部分居民都十分支持这项工作,能够认真分类,减少保洁阿姨和物业的负担,协助垃圾分类的志愿者也都是小区居民。虽然有少数居民有抵触心理,但通过物业和城管的沟通,以及适当的惩罚措施,相信以后小区的垃圾分类会越来越好。
为深入调查,团队成员来到城隍庙景区和田子坊景区对游客进行随机采访。通过对景区内垃圾桶分布的观察和对外来游客们的采访,成员们发现游客们对上海垃圾分类新政策的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对部分垃圾分类的概念较模糊。此外,景点内只设立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可能会造成游客们的困惑。部分游客表示,对上海垃圾分类新政策很感兴趣,游玩过程中,导游会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自己在投放垃圾时也会留心观察。甚至有游客乐意帮助团队成员进行调查,整个采访过程轻松有趣。
经团队研究发现,目前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比较显要问题是较多百姓对于“干湿垃圾”概念理解有偏差。针对这种情况,团队认为现阶段需要契合实际,加快建设垃圾产业链,从源头入手,垃圾分类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标准。紧接着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使垃圾分类带动公共服务共同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经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对《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引发对“垃圾处理”新的思考与讨论。团队将针对餐厨垃圾的可盈利化处理进行研究,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可将油脂、糖类转化为生物柴油,其他有机物可转化为生态肥料、饲料等农业用品,发酵残余物呈酸性可治理西北地区盐碱地以扩大农民可选择的农作物种类范围。团队将探寻更理想的垃圾处理方式,变废为宝,并构建符合国情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