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城北街道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可回收物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多措并举,逐步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培养分类习惯。
自2018年5月18日起,城北街道委托专业企业组成50人的运营团队,投入32辆三轮车,11辆物流货运车,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可回收物上门回收和定点交投服务、积分兑换服务,在辖区内提供可回收物全链条信息化运营服务。
城北街道引入专业企业提供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服务,为居民发放可回收物回收袋,引导居民用好“两桶一袋”,做好源头分类收集投放可回收物,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深化居民源头分类好习惯,使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机融合,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推动城北街道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从群众“最需”入手,在“最急”上发力,为辖区所有居民提供互联网+线上(热线电话)预约平台以及线下定点交投。对居民家庭自产的可回收物及时安排回收员进行上门应收尽收,称重签收,发放环保金。环保金可在平台商城或线下合作便利店进行消费,1元环保金等同于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整个服务过程,交投方式灵活便捷,服务流畅高效,提高居民投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变成“新习惯”。
企业按照玻璃0.1元环保金/公斤,其他可回收物0.8元环保金/公斤的方式进行奖励,可回收物无论高值低值,能回收的都会收。着力提高生活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助推生活垃圾分类走深走实;持续推进街道垃圾源头减量,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目前已累计注册65188户,注册率108.64%,参与率67.59%,可回收物首投2314单,季度签收105855单,资源化处理可回收物1251968.63公斤。
通过城北街道垃圾分类可视化数据平台,实时展现相关居民和社区注册率、参与率、满意率、准点率等核心指标,及其它运营数据大盘,包括小区数量,累计用户、参与用户、累计减量、累计签单、新增用户、首投用户,及当时运行的数据动态,包括日签收重量,单量、预约量、环保金奖励情况以及减量走势图与各小区数据排行榜等精细化数据体现,实时掌控真实运行成效。积极完善“一袋式”上门回收的预约服务、前端参与垃圾分类信息采集、中端可回收物清运信息监管、居民及社区垃圾减量数据检测及环保金消费统计等功能。通过精确采集居民投放数据,精细拓展数据分析功能,打造“精准、精确、精细”全流程管理模式。
为保障居民消费环保金更便捷,目前城北辖区有两种模式,即线上公众号电子商城+线家。部分商家针对用户还开通了额外的专属优惠,环保金可在平台商城或线下合作便利店进行消费,1元环保金等同于1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简单、便民、有利有益、不断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下一步城北街道将联合企业拓展循环商店、社区团购等多样化、多形式的环保金消费应用场景。并根据参与情况,探讨开设24小时智能驿站,增加社区自助交投服务,争取每个社区都有覆盖合作商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更方便居民消费。广泛宣传,提高居民分类实效。
城北街道为培养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压实责任,对标提升,攻坚克难,切实营造出“干部带着干,村居比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氛围。采用地推、入户、宣讲等多形式,志愿者、小手拉大手、党员先行、线上宣传等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在社区桶站、单元门等公共区域进行电子橱窗、张贴宣传海报宣传,并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开展宣讲、游戏、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普遍垃圾分类意识,进行“多次”“短时”的社区活动。
同时,为高效推进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培训全覆盖,街道采取分级培训模式,首先,街道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网格员、物业公司、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进行培训,增强物业公司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垃圾分类意识,让他们成为垃圾分类“明白人”。又将课堂集中培训延伸到小区现场、可回收物交投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科普北京四分类及可回收物“一袋式”上门回收便民、惠民服务模式,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以及生活垃圾分类的目的、方法、标准等。培训方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重点半岛·BOB官方网站突出,有效增强了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
城北街道多措并举,推动居民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通过引导居民参与“两桶一袋”垃圾分类模式,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起了大家分类热情,让居民容易分、愿意分、喜欢分,同时也为垃圾分类长效化运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形成可回收物积分兑换高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