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近日,习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在肯定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之余,也对这项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上海是全国最早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近4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规定工作”到“自觉动作”,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的缩影,也为超大城市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注脚。
“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在回信中,习写道。
6月1日上午8点,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瑞虹新城一期小区,不少上班的居民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拎着2个垃圾袋——一包干垃圾、一包湿垃圾,来到小区固定的垃圾箱房,熟练地将干垃圾丢入黑色桶,将湿垃圾倒进棕色桶,装湿垃圾的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里。
5月23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爱家豪庭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在投放时间段内服务。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嘉兴路街道瑞虹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说:“一开始,大家不清楚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但坚持几年下来,小区推进垃圾分类不断取得新成效,老百姓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5月23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爱家豪庭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查看垃圾分类投放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对居民来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最直观的变化,是小区环境卫生的改善。年近七旬的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吴青葆告诉记者,原来小区每层楼道都有垃圾桶,“方便是方便,但天热的时候味道特别大,还有很多蚊虫”。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一开始大家不适应,但几年下来养成习惯后,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分类倒垃圾,楼道里也清爽多了。
近4年来,紧盯“关键小事”不放松,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达到7284吨。
——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5%。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
——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目前,上海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半岛·BOB官方网站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在回信中,习提出殷切期望。
5月23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垃圾分类志愿者在交流工作经验。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垃圾分类习惯,贵在坚持、重在养成。特别对于上海这种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没有群众参与、全民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群众参与,用“绣花功夫”推动垃圾分类走深走实。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旭居民区,居民们正在把堆肥箱里发酵出来的“绿色材料”,和土壤拌在一起铺在种植箱中。
上海市长宁区虹旭小区居民在整理改造社区花园。居民们把堆肥箱里发酵出来的“绿色材料”和土壤拌在一起铺在种植箱中(2020年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说,原来“味道大、惹人嫌”的湿垃圾,经过分类发酵竟成了种花种草人士的“抢手货”,秘诀就在于精细处理。
带有油水的厨余垃圾并不适合堆肥,虹旭居民区将湿垃圾进一步细分为餐前垃圾与餐后垃圾;可回收物种类繁杂,混投反而不利于回收,有的小区将一个回收桶扩展为5个桶,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服分门别类进行投放……
从最开始的“四分类”到尝试“六分类”“八分类”,从分辨“这是什么垃圾”到思考“垃圾还能怎么分”,上海垃圾分类的这些新变化、新路径,很多是从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中想出来、试出来的。
群众参与,为很多疑难杂症找到解决办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还存在垃圾分类源头管理有待加强、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源头减量困境有待突破等问题。
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阳曲路570弄居民区,面积大、居民多、租客多,大家作息时间很不一样。如果坚持一早一晚的固定投放时间,投放时段外垃圾箱房紧锁,会给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不便。
“我们调研发现,小区住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较高,具备延长垃圾箱房开放时间的客观条件。经多方协商,决定实行24小时开放,同时由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加强管理。”阳曲路57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严蕾说,“垃圾分类已成为社区重要的议题之一,每次讨论起来难免‘七嘴八舌’,但争论中大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小区的分类方案。”
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宇泰景苑小区内,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2019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群众参与,加快在基层形成共治共享的合力。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长宁区荣华居民区,来自西班牙、日本、韩国的志愿者把垃圾分类宣传册翻译成外文分发给外籍居民;在虹口区,上海首家“垃圾分类事务所”成立,旨在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纽带作用……
统计显示,上海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超过71万人,平均每9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参与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在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垃圾分类开始推行时,老年居民总是“搞不清爽”,一批白领站了出来,帮助老年人学会“四分类”。有的白领赶不上投放时间,老住户也会捎带着帮忙扔垃圾。
“白领教白发,白发帮白领。”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支颖说,“如今,社区商量个什么事儿,既能发动起老居民,也能叫得来新住户,垃圾分类促进基层自治形成合力。”
在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除了让湿垃圾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还有一小块区域专门用于集约化养殖黑水虻。
“这些小虫子吃湿垃圾,它们胃口大、长得快,资源转化率高;虫子本身是优质蛋白,做饲料很抢手。虫粪也不浪费,可以做有机肥。”上海城投老港基地规划建设中心主任马聪带着记者边走边看,“通过这种处理方式,我们不仅生态化处置了湿垃圾,还变废为宝,使其产生更高的价值。”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在回信中,习要求:“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新时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4年来,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断优化。上海不少街镇推进垃圾箱房智能化改造,为辖区分类投放点加装智能感应摄像头和语音提醒系统。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俊告诉记者,通过远程监督、实时对讲、语音提醒等功能,相关部门可对小区垃圾的投放情况进行实时查看,做到及时发现、整改。
除了前端投放,后端处置同样有科技创新的助力。“从最早的挖个坑埋掉,到现在分类处置,绿色和创新成为垃圾处置的关键词。”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说,“我们对湿垃圾展开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探索,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5月23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爱家豪庭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在演示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机的使用。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垃圾分类“新时尚”,也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引导。在上海街头,一些看似寻常的休闲长椅可能“大有来头”。上海市宝山区高境一村小区最近新添置了两把“再生”长椅,它们由居民投递在智能回收机里的废旧衣物、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加工制成,在小区添置“再生”长椅的活动现场,还有塑料废弃物制成的环保袋、咖啡渣制成的T恤,展现着垃圾“再生”的更多可能。
“投入回收物就能获得个人账户积分,我把一些积分捐赠给小区公共账户,用于添置公共设施。”附近小区居民季阿姨说,“我们积极参与废弃物循环利用,非常有成就感。”
有小积分的大能量,更有一张网的精细统筹。汇聚全市200余个街镇、5000余辆清运车、25个集中处置设施……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实现了“一网统管”,“科技+管理”让城市更干净、更整洁。
做好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到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表示,接下来上海将加强垃圾分类硬件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源头分类实效,不断展现城市生态文明新形象。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