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2255
13866522458
干垃圾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BOB半岛垃圾分类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手机:13866522458

咨询热线400-123-2255

另类旅行曝光!大学老师辞职在全世界捡垃圾“0垃圾”旅行生活4年

发布时间:2024-05-21 11:55:34人气:

  你知道一趟旅行会制造多少垃圾吗?阿娃展示了她南美旅行3个月里产生的所有干垃圾:一些车票小票厕所票、2张电线个能循环利用的日用品空瓶、一段被改造成垃圾袋的废弃衣袖。

  零垃圾生活4年,零垃圾旅行2年,“捡垃圾”也成了阿娃在全球旅行的必打卡项目。阿娃说零垃圾追求的不是“零”,而是通过垃圾去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

  大家好呀,我是阿娃,间歇性去不同国家短暂旅居,持续性去森林山野里向自然学习。硕士毕业曾在高校做老师,寒暑假去过斯里兰卡、尼泊尔等支教,后来辞职。目前在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同时,利用“零垃圾旅行”、生态共学、桌游卡牌等方式在做一些公益的环保公众教育。

  Q:你4年前开始零垃圾生活,2年前开始零垃圾旅行,你对于零垃圾的定义是什么?

  零垃圾鼓励尽量减少个人垃圾,不产生只能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的不可降解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别被吓到,我认为零垃圾并不在于零或者追求极端无痕,也不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而是通过直面自己产生的垃圾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探索自己真实的需求,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保持一种清醒,去寻求保持好自我需求和地球向善之间的平衡。

  零垃圾的生活和旅行实践上的重点都是尽量少的产生垃圾。我们在准备旅行的时候,用一些更环保可持续的物品替换掉一次性物品以及那些容易产生塑料垃圾的物品。

  比如可以用洗发皂替换酒店塑料瓶装或袋装的洗发露,用沐浴皂替换瓶装或袋装的洗发液,还有洗脸皂替换洗面奶。这些皂类搭配铝制铁盒,不仅可以减少旅行过程中产生的塑料垃圾,还能减轻行李重量,一举多得。

  旅行中我也会自己携带环保食品袋和一套便携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食用品。

  路上臭美需要我也会选择带一些化妆品,千年不变的就是铅笔式的眉笔和眼线笔,外加一个纯素口红和唇膏,有其他化妆品需求的伙伴,在购入时也可以考虑“少塑料”和“动物友好”两个标准。女生的姨妈巾选用可以尝试纸壳导管或者无导管的卫生棉,月亮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使用10年甚至更久,在旅行户外都非常方便。

  Q:大部分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行动的动力。哪一件事情触发了你必须要进行零垃圾生活和旅行的决心?

  我很喜欢徒步旅行,从2015年开始就在江浙沪周边爬大大小小的山,随后又去四川西藏,再后来又到尼泊尔、南美。

  随着进山越来越多,也不由得注意到深山密林里失控的垃圾堆越来越多:挂在树上,飘在河里,山坡的犄角旮旯都是人类的痕迹。当时很想不通,为什么当自然用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来到户外的人,但人类却在开采、攫取、破坏,我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正好我当时去参加了一个10日的止语内观,学习到对抗无力感的一个方式就是行动,向着善意行动。随后的我开始便开始尝试零废弃的生活方式,实验了两轮“30日零垃圾”。

  2019年我正式辞掉工作开启了半年的南美旅行,我打印了一个“零垃圾旅行”的小小条幅,我从没想过这居然帮助我打开了一段别样的人生体验。

  打包环保产品,减少路上的垃圾,搭车旅行,当沙发客,打工换宿……在南美旅行里,我尽自己所能减少产生的垃圾,并且找机会钻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里,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和人!零垃圾商店、有机农场、朴门农法理念的青旅、“捡破烂”自己盖房的沙发主等等。

  每个人或事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第一站智利圣地亚哥我住在了一位当地朋友Paz家里,家里的母亲自己制作堆肥来种植调料;小女儿用牛奶盒做钱包、做手工皂,进行旧衣回收;二儿子把塑料垃圾塞在塑料瓶里做生态砖、用幽默漫画的方式向大众普及智利本地的濒危动物。但他们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一个“环保人士”,我突然意识到,对他们来说,出于对自然的天生关切,环保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我通过沙发客留宿的方式,去到了阿根廷徒步小镇里一位“流浪汉”的家。之所以说是流浪汉的家,是因为他家里的东西几乎都是捡来的。

  他的家是在小镇边缘处一座带有尖尖角的白色房子。房子的主体是他在各处搞来的木板搭建成,内部则是回收站:他捡来各种各样被遗弃的“垃圾”,拼凑出了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还有不用水的环保旱厕。回收雨水系统就不用说了,这些水不仅供他日常洗漱洗碗,还培育出了一屋子的植物——是的,房间里除了人活动的地方就是植物活动的地方,它们舒展着腰肢,到达玻璃房顶下阳光更充足的角落。他每天晚上睡觉前会用老酵母发一锅面,第二天清晨起来放入烤箱,再爬回去睡觉,等待面包香把他引下床吃早餐。bob半岛在线登录

  有一个早晨他和我聊起,从搬到这个徒步小镇,热爱登山的他就把周边大大小小的山都爬了一遍,其中包括Patagonia的logo原型Fitz Roy,还有五天六夜包括在冰川上行走的重装路线。他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但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垃圾开始在户外出现:这个木头是东边的山头拖下来的,陷在墙里的玻璃球是他在露营地的沙土里挖出来的。他不明白,人们不是都爱上了这里的山川湖泊吗,为什么又将它们破坏得面目全非呢?人类从自然里拿了好多东西建成了高楼大厦、住房汽车,把看似没用的都扔了。但就算这些“无用之物”,也完全搭成一个温暖的家。我们有的时候是不是太过贪婪了?

  后来我去爬山不小心落水,大部分背包行李都被冲走,他知道后,送了我一件有个破洞的冲锋衣,还有一个红色单肩大包,说红红绿绿是不是也挺适合你的?确实很适合,我背着那个包里仅剩的几件行李,还是完成了剩下的旅行。他好像让我安上了新的眼睛,通过这双新的眼睛,我关注到了“环保”字面以外的意义。

  疫情回国后,我继续在国内“零垃圾旅行”。在南美朋友们给我的启发下这次我把“零垃圾旅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了。“零垃圾旅行”并不是必须产生“零”的垃圾,而是严肃思考,旅行者和旅行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对旅行者来说,也是换一个角度认识一座城,探索一个更有趣,更深度的别样旅游方式。

  Q:你说自己在“全世界流浪捡垃圾”,可以说说你去过的地方,又做了哪些环保工作吗?

  “捡垃圾”是我旅行路上“必打卡项目”。2018年去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大部分游客都是去坐热气球,但我找了一条几乎没人的徒步路线,在热辣辣的太阳下徒步,沿途看到塑料瓶之类的垃圾就顺手捡起来;去阿根廷一个小城市的海滩上玩,看到垃圾太多不忍直视就开启了捡捡捡模式,后来另外一个小姐姐加入,我们在海滩上度过了快乐的捡垃圾的一下午。

  除此之外,我也很关注目前在做环保项目的组织或者个人,他们为什么开始做,又或者遇到了什么障碍,用文章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引起大众对于环保问题更多的关注。比如去拜访在成都社区推进厨余堆肥的伙伴,我试图在跟他们的沟通中寻找一些更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去拜访绿色江河绿色驿站“捡垃圾”的朋友,绿色江河在青藏线个驿站,以用来管理失控的高原垃圾,以及推广环境教育。我在绿色江河格尔木驿站认识了我的朋友HR。

  HR持续在格尔木驿站已经约5年有余,每天面临恶劣的高原天气,驿站周边几乎荒无人烟,我在驿站待了2天就已经感受到各种不便。但HR却在这种清苦的条件里持续传播着对环保的坚持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他在当地小学生中设计有趣的环保教育活动;配合其他驿站,用可爱的高原动物形象把驿站做成了自驾打卡点,让每个过路游客有机会进来了解环保知识。

  有很多很普通的事情可以做。前面提到,我们可以在行前去准备一些更环保的日常用品替代一次性用品,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以低碳为衡量标准,选择高铁不是飞机,或者选择有低碳标志的航班。

  另外一个关注点就是塑料。很多人喜欢使用一次性洗脸巾,但大家忽视的一点是,区别于普通的棉质毛巾,洗脸巾一般是由无纺布制成。不仅使用时会有微塑料产生,一旦被丢弃在环境中,会比大块塑料更容易产生微塑料,对环境影响更大。所以可以考虑,把一次性洗脸巾换回传统的棉质毛巾,牙膏使用牙膏粒,牙刷则换成竹制柄和动物毛发或植物刷头的。

  如果有能力,可以在旅行过程中将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带离旅行地,减少旅行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清运垃圾的压力。

  除了使用一些环保的日常用品外,也建议大家试着去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打包之前,问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目之所及,各种打折促销购物节,好像都在告诉你买买买。出于突然而来的冲动或者购买欲,你买下了一件物品,其实物品本身是什么已经不太重要了,它满足了你的需求或欲望;但如果出于真实的需求和物品的功能购买,那情况截然不同。

  Q:你提到零垃圾旅行是思考旅行者和旅行地的关系,是换一个角度认识一座城市的别样旅行方式。环保理念是如何让我们像当地人一样旅行的?

  旅行中我们都希望“Travel as local”,以当地人的视角去体验和经历,“Act as local” 是一个融入当地人社区的有趣方式。不去网红咖啡馆打卡拍照,选择一家社区咖啡馆,观察咖啡馆外面晒太阳的老婆婆,观察咖啡馆内的儿童涂鸦菜单,还有进出咖啡馆的易行坡道,会不会对当地社群有更多了解呢?

  去当地人活动的场所,学一句方言,了解当地社区在经历或者在处理的问题,在不同文化的社区中观察和学习,是不是也是一种别样 “人类学” 体验呢?

  在选购纪念品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选择能够体验当地文化,当地人手工制作的商品,而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呢?也可以关注一下购买的商店是否是社会公益组织,保证制作手工的老乡可以直接在商品售卖行为中受益。

  根据联合国环境发展署(UNEP)的数据,当我们去发展中国家旅行时,每花费100美金,只有5美金最终进入到当地人口袋,而大部分都花费在了信息和中介。选择住宿时,是否可以选择当地人经营的民宿,而不是连锁酒店?民宿可能有些旧,但是当地民宿老板分享的一餐当地食物,或者讲述的一个村庄故事,也许会构成这次旅行最难忘的回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吃的餐厅,住的酒店都选择当地人所经营的,是不是会有更在地的体验,也可以帮助在地品牌对抗外来资本的冲击。

  旅行是打开自己的一种方式。旅行展示给了我们“不熟悉”的文化,语言和场景。我们可以在这种“不熟悉”中观察自己如何与世界互动,观察“异”文化下的“异”自己。归来的我们,不仅增多了对世界的了解,更是通过旅行这面镜子,对自己有了更多解构和重构。带着这种新的“自我”,在原本的生活中活出“新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