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98%以上市民对上海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不过,调查也发现,垃圾混投问题仍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12月23日《经济日报》)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实行垃圾分类,远不只是社区里街道上多摆了几个垃圾桶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要改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实现这一文明的跃升,无疑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各地推动垃圾分类处置,建立起从“前端回收”到“终端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治理垃圾取得了一定成效。
半岛·BOB官方网站
然而,我们也客观地认识到,推动垃圾分类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在交通枢纽、道路广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混投情况仍有发生,可回收物和干垃圾投放质量不高;住宅小区志愿者撤守后,有的社区垃圾分类投放质量有所下降……如何从这些问题中突围,还需要从源头治理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 ,还需从家庭垃圾桶分类开始。前端的混投会使得后端二次分类处理举步维艰,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打了折扣,大量可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无法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制造垃圾的主体,同时也是实行垃圾分类的行动者,在源头上扔垃圾时就进行垃圾分类,比如在家庭里设置垃圾桶分类,号召人人以家庭为单位,从耐心对垃圾进行挑选和分类这样的“细活”干起。疏通了前端混投的淤堵,后端垃圾分类质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人人参与进来,个个都出一份力,一滴滴水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涓涓细流。就变成了这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应值得探索与推广。
其次,配合接地气的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活动,让环保理念根植于心。垃圾该如何分类,有什么标准,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如何把这些知识浅显易懂地授予群众,考验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比如举办垃圾分类评选“最美家庭”活动、垃圾分类趣味游戏、推广“识垃圾”小程序游戏等,以活动游戏等体验式的做法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加深群众对垃圾分类知识,从而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相信这样下去,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好。(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