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镇因盛产南汇8424西瓜而广为人知,但每当瓜熟蒂落后,遍地的瓜藤怎么处理,却成了一个大难题。为此,书院镇“痛定思痛”,对原有的农业综合垃圾处置站进行升级,并采购专业农业垃圾粉碎机,打造了农业垃圾清运、处置、再利用的闭环。
“这个堆料大棚占地面积是4亩,容量是可以堆放2000吨,现在小一半已经处置掉了,高峰期在每年的7月到12月份,产出的农业垃圾将这里堆得满满的。”浦养环境书院项目部负责人方亮指着身后的大棚说到。
时过小寒,距离西瓜退市已有数月,但包括瓜藤、秸秆在内的各类农业垃圾还在一车接着一车地往位于洼港村的垃圾处置站运送。而处置站内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十余名工人正进行着堆放、输送、加料等工作。
方亮向小布介绍:“我们这台机器是100千瓦的,可以粉碎玉米秆、瓜藤等。瓜藤它有缠绕性,枸杞藤有黏性的,包括一枝黄花等干料都可以粉碎,因为功率大,全部都能粉碎的。”
经过粉碎加工后,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农业垃圾瞬间华丽转身,变成了农户眼中的“香饽饽”。越亚合作社主管蒋师傅介绍,他们合作社有600多亩土地,每年产出包括瓜藤在内的各类农业垃圾1000多吨。如此大体量的农业垃圾也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块心病,扔也不是留也不是。现在好了,镇里不仅有人安排工作人员前来收集,还会将粉碎加工好的有机肥返送到合作社,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心病还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你们来了!””老蒋,给你送肥料来了!”“谢谢,这些肥料这次降温正好派用场,再好没有了。”见到送肥料的运输车,越亚合作社主管蒋师傅便热情地迎了上去。“这样粉碎好铺在田里,特别像最近的低温天气,不但能起到保暖的作用,明年树根周围草也不长了,还有土壤也松软了,肥力也上去了,这样做真得好,变废为宝。施肥一次要3万元左右,全年三四次可以少买肥料了,加上(之前清理运输成本)一年可以省下二三十万元。”
书院镇,作为浦东新区的特色农业镇,拥有基本农田2.64万亩,耕地面积3.5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西、甜瓜面积6000亩,经济果林种植面积3100亩。再加上镇层面河道、公益林和植所产出的农业垃圾,年产农业垃圾近万吨。
针对处置农业垃圾的堵点、难点问题,去年上半年,书院镇对已建成的两个农业综合垃圾处置站进行设备维护与升级。其中塘北垃圾处置站共配备一台35千瓦中型秸秆粉碎机和三台湿垃圾处理机,日处置量为10吨;洼港垃圾处置站配备一台100千瓦农作物粉碎机,日处置量可达20吨,同时升级了一台综合湿垃圾处置机,日处置量为8吨,而在各村配备一台小型粉碎机,用于秸秆类垃圾的粉碎发酵,并委托第三方浦养公司进行管理,逐步形成南北兼顾,区域全覆盖的垃圾处置闭环,年农业垃圾还田量可达80%,基本满足了全镇农业垃圾的处置需求。
“这片是我们镇里的生态林带,我们洼港、塘北两个处置站,处置出来的粉碎料,在满足我们农村合作社需求的情况下,多余的部分作为镇域内生态林带的有机肥。”书院镇城运办主任朱晓良表示:“我们要跟镇里的种植大户,还有一些零星种植的农户,要进一步地加强宣传,从源头上面不断地把农业垃圾分类做好,收集处置跟上,再把还田、农业循环的过程做得更精细化一点,做到使我们书院镇的环境更好一点,让老百姓生活在我们书院镇,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书院镇不遗余力将瓜藤、秸秆回收资源化利用,让放错地方的资源发挥了应有作用,不仅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益更是彰显,如今,蓝天净水已然成为“新常态”。
原标题:《侬晓得伐?夏天的8424是极品;冬天TA的瓜藤又成了“香饽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半岛·BOB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