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形式不容乐观,强制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2000年,我国就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垃圾分类,但收效甚微。垃圾分类知晓率低、投放准确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是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此次上海率先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频繁上热搜刷屏网络的,却正是那句“今天你是什么垃圾?”按照上海规定,垃圾要分类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和有害垃圾,不少市民并不清楚,荔枝核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鱼骨头又是什么垃圾。
此外,没有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居民辛辛苦苦分类好,环卫工混在一起就拉走了,也容易挫伤居民的积极性。
第一,侵占土地,我国目前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是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土地甚广;同时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
第二,污染环境,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常常虫蝇乱飞、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同时废弃塑料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半岛·BOB官方网站有害垃圾也容易使误食的动物中毒甚至死亡,再通过食物链最终也是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一,居民环保意识不够,对垃圾混杂的坏处以及垃圾分类的意义,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对垃圾分类非常不习惯。
第二,生活垃圾分类系统不完善,没有一个高效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很难持续推动,就如居民分好类,环卫工一把收;或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纯靠政策推动,持续性都将面临极大挑战。
第三,相关管理条例不够完善,强制措施包括罚款是一种见效快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单一的措施肯定不够,需要更多的组合拳,比如激励政策等,需要更完善更具体的内容。
第一,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倒逼垃圾分类推动。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强制推动垃圾分类以来,无论是民众的知晓度、参与度明显提升了,分类不好就要受到惩罚,倒逼梳理垃圾分类意识,学会垃圾如何分类。
第二,注重细节和系统管理,努力建设长效机制。强制手段固然立竿见影,但仅仅是惩罚一个手段未免太过单薄,在这基础上,我们需要改造或者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社区建立好现代化配套设施,并完善相应的规则;同时要改善垃圾运储形式,建立好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调动市场的力量。
第三,巩固垃圾分类成果,让制度成为习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适合的垃圾分类的道路,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帮助居民纠正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化被动为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