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的迪士尼乐园,被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随即引发的话题讨论也被顶上了热搜。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采访了涉事双方。小王认为上海迪士尼乐园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隐私权。而上海迪士尼乐园方面则表示,关于外带食品与饮料的规定,与中国的大部分主题乐园以及迪士尼在亚洲的其他目的地一致。
迪士尼乐园不允许游客自带饮食,倒逼游客高价消费,这显然是经营者制定的霸王条款。而反对方则认为,迪士尼乐园以维护园内公共卫生安全为由禁止游客携带食品,的确可以营造更好的游览环境。
有涉事律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依据,认为迪士尼翻包之举和禁止游客携带食物入园的规定,违背了经营者的义务,并侵犯了消费者的部分权益。
迪士尼于2016年进驻中国上海,作为全球的第六个迪士尼乐园,其市场表现不错。以人流量为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上海迪士尼年流量超过千万,日平均人流量也在2-7万不等。这次迪士尼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由,解释其禁止游客携带食物进园的规定,也是因为几乎不对乐园进行人员限流的迪士尼公司没有料到,其公共设施的便利程度和清洁人员的投放力度无法满足中国内地乐园的游客需求。
而针对这样的解释,不少网民认为这是迪士尼公司站在经营者角度上,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无端指责。 不仅如此, 不少网友认为迪士尼这一规定是霸王条款,源自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疑似被经营者单方面剥夺后,消费者的在场消费就多了一丝被强制的意味,这让许多网友忿忿不平。(园区内食品价格较高)
再换个角度考虑,迪士尼的本土化困境也源于迪士尼没有正确预估中国消费者的“成人化”趋势。迪士尼最新的中国市场调研结果表示,中国消费者的成人化趋势越来越高,并且生活方式成为驱动中国消费行为的主导因素,人们更倾向选择符合自己生活方式的产品和体验。同时,迪士尼强调,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消费行为明显呈现个性化、品质化、数字化、本土化、和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等五大趋势。
但反观中国内地的迪士尼乐园,知著君认为,其经营和管理模式与其他乐园一样“一刀切”,没有很好地契合中国年轻消费者追求本土化和绿色健康生活的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上海迪士尼入园的相关规定反应激烈。
无数的争议让造梦的迪士尼被迫接了地气,但除却迪士尼自身的本土化困境,透视这场轰动全网的迪士尼风波 ,知著君认为,公共意识一词的丰富性需要再一次被讨论。
在传统的观念里,公共意识是“由上至下”的,通常指的是公共规范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和公共利益意识等,也就是人们需要与社会“共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追求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 比如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公民对社会的集体认同和“羞耻感”经常被人们拿出来讨论。人们赞同垃圾分类给环境治理带来的帮助作用,自然会以这样的公共环境意识预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正如美国学者库柏所认为的,公共意识并非“期望公民必须变得无私并在行为上完全利他,但它确实意味着,公民面对社群利益,他们负有契约性的自制的责任。” 的确,提高公民的公共环境和规范意识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知著君认为,如今,公共意识需要是“由下至上”的,它代表着公民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事件,维护个人权益。只有公共参与意识的提高,才真正代表了国民素质和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提高。 2015年10月,明星韩雪因移动公司推行流量清零而怒斥移动公司,并在微博上发文讽刺运营商,最终移动公司发布道歉声明,称以后每月流量不清零。这次小王起诉上海迪士尼,也有网友表示“学法的学生,不像我们普通人,的确惹不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维权背后的默认逻辑是发声者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身份、地位、专业和话语权”等要素,而普通人好像没有足够大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来。确实,发声者获得的回报与自身要付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心理压力等可能不值一提,但维权终究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责任,它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正如这次起诉上海迪士尼的小王说的那样,“我们是学生,我们就是较真。”而现在的社会,需要大量的人介入公共事件。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郝劲松因地铁不提供公共厕所的发票,将北京地铁公司告上法庭。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时说:“不公之事就像古装片里的城门,虽坚固又高大,但人们不停地撞、使劲撞,它终将改变,终将被人所摧。”
上述这段话,好似有些理想主义。但在知著君心里,迪士尼始终是个充满幻想、浪漫和童真的乐园。那些从影视中走出的动漫人物,用专业和赤诚守护着大孩子和小孩子的童心。而从幻想走到现实,也总要有人始终守护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THE END未特殊标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参考资料: 知乎:《如何看待上海迪士尼禁止自带饮食被大学生告了?》周公子 三声:2019年的迪士尼,要在中国市场做什么?半岛·BOB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