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各文旅行业协会推出“文旅最广州系列名录”,其中由广州市文化娱乐业协会选定的“广州十大非遗节庆活动”发布。广州丰富多彩的非遗节庆活动融合了文化、旅游、节假日消费等特色,在节庆时期频频成功抢镜,既为城市文旅体验增添新吸引力,也成为激发文旅高质量发展的
“广州十大非遗节庆活动”包括迎春花市(广州市各区)、广府庙会(越秀区)、波罗诞(黄埔区)、沙湾飘色(番禺区)、南沙妈祖信俗(南沙区)、扒龙舟(广州市各区)、乞巧节、郑仙诞(白云区)、盘古王诞(花都区)、舞火龙(白云区)。
新春期间,广州迎春花市如约而至,“行花街”这项广州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全民参与。广州花市历史悠久,南宋时已有记载,明朝芳村的花棣成为花木产区,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年宵花市。逛迎春花市,俗称“行花街”。传统花市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一家人会来到花市,选购“好意头”的鲜花作为节日装饰,以寄寓对新年来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越秀区的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广府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已经成为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
到了端午节,广州市内的扒龙舟时常会火上热搜。扒龙舟是一种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传统水乡民俗。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199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把端午节定为龙舟节。目前,民间传统的扒龙舟活动主要在广州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增城区、黄埔区等地流传。广州扒龙舟习俗主要包括起龙、采青、趁景、斗标、吃龙船饭、送龙等,龙舟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长20-30米,包括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鼓、彩旗、罗伞等,每逢扒龙舟期间,广州城内的水道两旁都热闹非凡。
每逢黄埔区波罗诞期间,南海神庙都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现今我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为海神诞期,许多民众都前来南海神庙“游波罗”。波罗诞的民俗活动包括水上庆会、四乡会景(即五子朝王)、化妆巡游、龙狮相会、飘色表演、大戏杂耍、龙舟盛会、文人雅集、“万花舆”、花朝节等,还有波罗鸡、波罗粽、波罗符等特色产品。
南沙区的南沙妈祖信俗则是另一个热闹的祭祀活动。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
非遗文化的传承,依靠的是代代相传,并逐步发展成了重要的节庆活动。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文化的郑仙诞、盘古王诞就是其中的典型半岛·BOB官方网站案例。
白云区的郑仙诞此次上榜“广州十大非遗节庆活动”,郑仙原名郑安期,又称安期生,秦代琅琊人。相传秦末时,郑安期云游至南粤白云山并隐居于此,悬壶济世、拯救民众。一次,郑安期在蒲涧采集仙草九节菖蒲时,不慎跌落悬崖,被仙鹤救起,飞升成仙。此后,郑安期的事迹和传说在周边地区流传开来。后人还在白云山上建立了郑仙祠,并将他飞升之日即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定为郑仙诞,每年诞期登山礼拜,表达对其尊敬之心。
花都盘古王诞是汉族盘古崇拜与瑶族盘瓠崇拜在岭南的融合。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盘古王诞日,整个诞庆活动持续四天四夜。活动期间除祭拜仪式外,还有大戏(粤剧)演出、闹花灯、醒狮表演等。据了解,盘古王诞与瑶族“盘王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映了古老的瑶族盘瓠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早期岭南地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状况。
在广州,不少各区独有的区域文化习俗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舞火龙习俗是白云区传统的中秋习俗,群众基础深厚。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目前,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每逢中秋前日,村民用竹篾、榕树、草藤等扎制成一条长龙。在中秋节傍晚,村里的舞龙者将长龙抬到祠堂,点燃香火并插满龙身,举行隆重的舞火龙仪式。之后火龙出巡,舞龙珠者前后倒走,左转右跳,引动龙头摆动龙尾,游街过巷。村民拜祭火龙,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在番禺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到沙湾看飘色巡游是一大特色节目。沙湾飘色巡游是番禺区历届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按照习俗,当天清晨,来自沙湾街东、南、西、北四条村的村民便纷纷抬出本村自主创作的飘色作品,往留耕堂广场集中。在巡游方阵里有鳌鱼舞队、舞狮队、彩龙队等,都是由来自沙湾各中小学的学生仔表演,其中最惹眼的是“色仔”“色女”,造型各异,萌态可爱,象征着非遗传承力量的生生不息。
如今,民族传统节日在广州也有了很好的传承。乞巧节是富有民族传统韵味的女性节日,起于汉代。广州的乞巧节更具有特色,七夕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把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焚香点烛,对空跪拜,并手执彩线对着灯影穿针比巧。广州乞巧节仪式包括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以天河区珠村和黄埔区横沙、文冲、茅岗等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为了纪念这项传统节日,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与“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及百姓生活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天河区按照广州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来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