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平时病人很少见到我们,但实际上病理医生类似‘幕后法官’,为临床诊疗提供着最精准的方向性指引。”谈及病理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季天海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执着为病寻理,潜心锁定“医创”。如今,季天海从事临床病理医疗、教学、科研及转化工作已近30年,他在病理诊断领域厚积薄发,在精准医疗领域开拓创新,尤其是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以及医学转化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更获得了“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杰出创新创业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或许,大部分人不曾想到,这位如今每天身穿白大褂两次荣立三等功的三甲医院病理科医生,小时候甚至还有些惧怕打针。然而,从进入军医大学攻读全国第一批临床病理学专业本科以来,随着与病理打交道时间不断增长,季天海越来越感受到病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临床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它主要通过钳取人体活体组织进行疾病良恶性诊断、指导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或分子治疗等,并进行预后转归分析,是从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功能损害等方面入手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季天海介绍,作为一门诊断学科,病理科的医生可通过新技术与新方法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为经治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和治疗方案。
以季天海深耕的肿瘤病理学领域而言,当下新兴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极大丰富了肿瘤的治疗手段,且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这些治疗方案的选择,无一例外地都离不开病理科医生给出的精准诊断。在医院里,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或“疾病判官”,病理医生的诊断报告不仅可以明确疾病的良恶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免疫治疗、靶向用药以及评估预后等,是医院里说最后一句话的人。
虽然很少直接面诊病人,但病理医生的工作量并不小,每天多者要接诊病例上百例,更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找寻证据做出明确诊断。打个比方,如果患者身体长出一个肿物,如何判断是炎症性疾病还是肿瘤性疾病?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当患者经过医生初诊、各种检验和影像检查后,仍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时,就需要病理医生及时介入,给予“金标准”的定性,帮助临床医生完成疾病最终诊断。所以说,病理依然是目前所有医学手段中最精准、离疾病真相最近的学科。
对于病人而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疾病,治疗方案可能“天差地别”。也因此,病理科看似医院内最为“低调”的科室之一,但完全没有任何松懈的空间,病理医生要参与疾病的多学科讨论,直至定好治疗方案。为了揪出造成疾病的“真凶”,季天海和他带领的九院病理科医生们以日复一日的坚韧耕耘在病理诊断的“第一线”,与医院里的临床医生等一道为患者的精准诊治保驾护航。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的病理学,在医疗创新领域发挥出更大作用。这也给季天海这样在病理研究领域有深厚积淀、又有敏锐创新意识的医生更广阔的空间。
“病理学是精准医学的第一站,是距离体外诊断转化最近的学科之一。”季天海介绍,综观国内外,近年来病理学在应用“最后一公里”做出了大量实际行动,部分实现了创新突破,学科优势明显,尤其在肿瘤生物信息分析、体外诊断试剂研发、肿瘤驱动基因筛选、治疗决策分析、小分子新药辅助研发、病理图像数字化、病理诊断智能化领域中的价值也日益凸出。
作为病理学博士、肿瘤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与博士后合作导师,季天海带领团队密切关注国内外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医学最前沿探索和创新。深厚的学术积淀体现在季天海所担任的诸多学术任职上,比如国家科技部重大计划项目终评专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遗传学会遗传病理学组组长等,也赋予了其在科研创新突破方面深厚的根基。
除了日常病理诊断,季天海带领团队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肿瘤恶性演进机制、肿瘤体外精准诊断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医工交叉项目等,牵头搭建病理协作研究平台、组建医工交叉团队,运用纳米酶技术与量子点技术实现了诊断用二抗试剂的国产化与双重信号放大,解决了生物素背景干扰与寡信号的难题;运用核酸适配体技术突破了术中(快速)病理等床旁场景的时效性、特异性与便捷性要求;运用组织芯片技术研发了唯一以结果为导向的免疫组化标准质控品,该技术衍生的质控试纸条已实现成果转移与产品化;运用化学结构修饰技术将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改成口服纳米药剂型并成功完成了动物实验,该技术作为底层设计基础中的胶束原料药还可以与其他经典疏水药物靶向嵌合体等结合,扩展肿瘤注射药物的口服给药途径,意义重大。
近年来季天海带领团队转变角色,从使用者变为发明者不断创新突破,在国内外高水平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和授权专利多项,其中实现转化4项,单项最高3100万元,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前三甲以及标杆运营奖等荣誉。
“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是国家大健康战略,是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的基本保障。”季天海认为,一方面,分子病理作为精准医学桥头堡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另一方面,当前分子病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现有PCR或测序技术给出的是群体结果,掩盖了单个目标细胞的真实表型,非真正意义精准,无法满足病理医生在切片上对目标细胞进行直观分子判读;现有病理技术是有创活检,需要从人体穿刺或切除组织进行诊断,无法满足活检条件不成熟及原发灶不明患者的病理诊断,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病理切片上的单细胞空间分子诊断技术,甚至是无创病理在体诊断新方法。
正是瞄准了这些“卡脖子”创新需求,季天海敏锐预见到:必须向颠覆性技术发起冲锋和突围,病理学发展才能更符合健康所托人民所系,才能开辟崭新局面。突破思路天花板,视野开阔了不再囿于传统技术,季天海带领团队紧紧围绕上述挑战,遵循病理诊断“精准化-空间化-在体化”必然规律开展系列研究,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在体(病理)诊断新概念,或称“下一代病理学”、“3.0病理学”。
经过医工交叉团队数年努力与攻关,擘画的病理蓝图已一步步走到了壮美的现实,季天海团队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基于Crispr技术的单细胞空间分子检测技术”专利已授权,并获得了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高价值专利百强,目前该技术已经完成了临床前验证,正向国家局申请全新的分类界定,这是合成生物学首次在病理诊断领域的应用典范。“一种用于在体诊断的分子影像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已授权,该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完成了动物实验,对标体外诊断方法,这一技术实现了活体内的病理精准诊断,国内外暂无同类产品,目前正在参加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这些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必将代表新质生产力,推动精准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作为上海医药医疗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黄浦区集聚了众多知名三甲医院,上海九院正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黄浦区在打通医学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转化医学高地,构建以优质医疗资源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环医院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
谈及在上海尤其是在张江高新区黄浦园开展“医创”的体验,季天海笑言,既有动力,也有压力,近年来大家都将焦点锁定在临床和转化研究的前沿领域,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局面。与此同时,由压力带来的动力亦十分强劲,从院士到一般工作人员紧紧围绕临床问题不断深挖不断研究,整个医院“医创”氛围很浓厚,医创路上不孤独。
季天海表示,目前九院病理科在助力精准医疗创新探索中已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主要聚焦三个梯度问题不断深耕:一是解决病理诊断试剂的“国产化”,填补空白实现你有我也有的自信,这是这一代病理人的使命和任务;二是解决分子病理诊断的“空间化”,把实验室搬上载玻片,让病理医生可以直视分子改变,这是精准诊断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三是解决分子病理诊断的“在体化”,把实验室搬入人体内,这是精准诊断的颠覆性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你无我有的梦想。
“医学的进步,技术的提高,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代代病理人承前启后的开拓研究与永不言弃的创新精神。病理是精准医学的第一站,更是桥头堡,有转化的天然优势,九院病理人有充分信心和决心在医学创新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在季天海看来,再次吹来的科技改革春风,解开了医务科研人员的无形枷锁,病理学也必将一道迎来创新时代的发展“黄金期”。
原标题:《【张江访谈录·科创50人】上海九院季天海:在精准医学时代,迎来病理创新“黄金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