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以为狄仁杰是神探,主要因为小说、电视看了太多。按史书记载,他应该是神断,即法官,只断案,不探案。狄法官上任头一年,就把大理寺积压多年的旧案审理一清,涉案一万七千人,无一人喊冤上诉。谁知到了第二年,竟有一人不服!这人来头还不小,硬要他改判。
世人都以为狄仁杰是神探,主要因为小说、电视看了太多。按史书记载,他应该是神断,即法官,只断案,不探案。狄法官上任头一年,就把大理寺积压多年的旧案审理一清,涉案一万七千人,无一人喊冤上诉。谁知到了第二年,竟有一人不服!这人来头还不小,硬要他改判。
世人都以为狄仁杰是神探,主要因为小说、电视看了太多。按史书记载,他应该是神断,即法官,只断案,不探案。狄法官上任头一年,就把大理寺积压多年的旧案审理一清,涉案一万七千人,无一人喊冤上诉。谁知到了第二年,竟有一人不服!这人来头还不小,硬要他改判。
大理是掌刑狱的官,寺指官署,大理寺就是掌管刑狱的官署,是南北朝到清代的最高审判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书·百官志》中讲到大理寺的编制,包括大理卿一人、大理少卿二人、大理正二人、大理丞六人……大理丞以上都是负责指导、决策的领导,断案主要靠大理丞。在这个岗位上,狄仁杰的工作内容是“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问其服否”。
由此可见,狄仁杰是法官,而非侦探。可以想像,整个大唐的案子都让这六个法官来决断,他们肩头的担子可不轻,积压的案件一定很多,涉案人员排着队等候提审,大理狱想必也人满为患。
这都难不倒狄仁杰,他已在都督府法曹参军的岗位上磨炼了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司法工作经验,加上他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地勤奋工作,上任头一年就把大理寺积压多年的案件审理一清,涉及“滞狱”人员一万七千名,其中竟无一人上诉申冤,“时称平恕”,大伙儿都说狄仁杰断案持守公平、宽厚仁慈。
转眼到了第二年,狄仁杰断了一个“惊天大案”,原告竟然不服!这个原告可厉害了,普天之下唯他独尊,狄仁杰该怎么办?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被人举报了。这本不算啥大事,但它惊动了皇帝,便成了“惊天大案”。
把《资治通鉴》《旧唐书》《书》《大唐新语》等书中的各种片段凑到一起,这件事就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昼夜值班,其间有个卫兵犯法,被权善才依法查办了。此人心怀怨恨,竟设法到唐高宗跟前打小报告,上来就哗哗流泪,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大不敬!
昭陵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陵墓,长孙皇后又是唐高宗的生母,昭陵柏被砍了?唐高宗听了悲泣不止,下令要杀权范二人。
九月初七,大理寺上奏说权范二人系误砍昭陵柏,罪当免官。唐高宗不同意,特意命令处死他们。皇帝如此坚决,谁敢说不?大理丞狄仁杰清了清嗓子:“陛下,二人罪不当死。”
唐高宗解释:“知道卿是好法官,但他们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唐高宗气得脸色都变了,叫狄仁杰出去,侍中张文瓘也挥着笏板赶他。张文瓘此前任大理卿,到大理寺上任头十天,就审判发落了四百余件疑案,无不公允得当。他很欣赏狄仁杰,赶他走是为他好。
狄仁杰当然不肯走,但被前辈这么一赶,他忽然意识到不能硬碰硬,于是开始发挥高超辩才:“陛下,臣今天这是犯颜直谏了!有人说‘逆龙鳞,忤人主’,自古是难事!臣却认为此事难易,取决于遇到什么样的君主,遇到桀纣肯定难,遇到尧舜就容易。今臣幸逢尧舜,不怕像比干那样劝个谏就被纣王杀了。”
唐高宗都被说成尧舜了,怎么能杀犯颜直谏的忠臣呢?眼看已无性命之忧,狄仁杰开始引经据典,借张释之劝谏汉文帝、辛毗拽着魏文帝衣服直谏的故事,苦口婆心地劝道:“如果陛下因砍一棵柏树杀两位将军,后人将如何评价陛下呢?我之所以不执行处死他们的命令,就是怕陷陛下于不道啊!”他甚至“威胁”唐高宗:“您要是不采纳臣的建议,臣以后到了九泉之下,都无颜面对张释之和辛毗。”
唐高宗听明白了:“他都是为我好,我要是不听他的,他死了都没脸见那些先贤,那我死了呢?也没脸见那些明君……”可他还是不肯改主意:“按照法律,权善才确实不至于死,但情不可容,朕太恨这两个人了,必须法外杀之。”
狄大人常听人说“法外开恩”,“法外杀之”闻所未闻,他发狠道:“陛下制定法律,向天下公布,各种刑罚都有相应的法条,岂能没犯极刑就判死罪?法律没有恒久固定的标准,天下人该如何安放手脚呢?如果您非要改变法律,就从今天开始吧!”
狄仁杰太会说话,唐高宗不得不服,终于消了气,对狄仁杰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说得好像刚才只是一场升职面试,狄仁杰满分过关!
几天后,狄仁杰调任侍御史。他在大理寺工作不到两年,就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正如唐高宗所说:“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bob半岛在线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