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习到广州市视察,第一站是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4日下午,习到广州市视察,第一站是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习沿街察看了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还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了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情况。
永庆坊坐落在广州最具“广味”的荔湾区西关。大街小巷里,弥漫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近几年,通过“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永庆坊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城风貌,又吸收了不少时尚元素,成为广州年轻人文化创意的聚居地。在永庆坊周边,还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神秘政客故居和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等历史文化建筑群,再往外走两三公里,是两千多年历史的南越王宫和西汉木质水闸。这里一年到头,文化展览不断,弦歌不绝于耳,是广州城里古典与现代兼容、怀旧与潮流并蓄的经典所在,成为广州众多特色文化街区的代表。
永庆坊的特色源于对传承的坚守和对创新的包容。其实,传承和创新,坚守和包容,不但是永庆坊的文化特色,也是广州的文化特色,是广州城的文化烙印。
广州的“洋气”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广州的“土气”——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传承,因此构成广州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比如说,粤语有九声六调,是古汉语特征保留最完美的方言;习参观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但完整地保存和展示着粤剧艺术发展的脉络,每个周末还有惠民演出,去年观众达19万人次;游客们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穿梭,还可以听一听源于明朝的广式评书——讲古。
习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平民化,是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文化传承就是镜花水月。这些年,广州的群众文化工作可圈可点。比如说,广东有一种由粤剧票友自发组织的民间演出团体,叫做“私伙局”,目前,广州市有1300多个粤剧“私伙局”活跃在街道社区,去年就演出8万多场。各级文化部门也因势利导,广州文化馆面对社区居民开设戏曲类免费培训班每年约40场,从戏曲文化、唱念坐打、化妆扮相、节目排演等方面让社区群众体验戏曲之美。广州还加大戏曲人才培育,建设广东音乐、广东粤曲项目教学基地,设立岭南小曲班,培育后备人才。如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正在为广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BOB·体育综合APP下载
创新,是广州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推动广州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说,传承在于坚守,那么,创新源于包容。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广州人不排外,这是广州给任何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的直观感受。在广州,一切被法律法规允许的新元素,都会获得广泛包容甚至欣赏。而这份包容和欣赏,正是创新能够不被扼杀、得以自由生长的土壤。这些年,广州先后涌现了一大批诸如音乐剧《西关小姐》、粤剧《碉楼》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戏曲“文华奖”的优秀文艺作品。其实,创新作为广州的城市文化,早已超越狭隘的文化概念,成为助推广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24号一夜成名的永庆坊就是文化创新的新成果。永庆坊旧城改造中改变了过去“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做法,采取“微创改造”的创新理念,使这个文化沉淀深厚的老街区呈现出“老树新芽”式的勃勃生机。24日下午,永庆坊旧城改造的做法得到了习的肯定。
传承和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是广州文化的发展轨迹。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当代的改革开放,广州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在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始终处在改革的前沿,成为创新的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其实,广东文化所植根的中华文化的血脉不也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得以五千年绵延不绝生机勃勃的吗?(央广网评论员:彭小毛)
今天上午,“传承·创新—2018年浙港青年企业家论坛”在杭州举行,共有80多位来自浙江和香港的青年企业家参与。
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因尧帝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名。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还被称为“曲艺之乡”,曲种繁多,源远流长。其中,长子鼓书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现力,深深扎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24日下午,习到广州市视察,第一站是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习沿街察看了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还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了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情况。